作者:于雪菲 16岁
奖项:一等奖
来源:《奔流·小作家》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
原文:
少年明媚似骄阳,跨于九皋,游于旷野,凌于绝顶。——题记
“碳酸钙加稀盐酸...”
“奥特曼变身!”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让我消灭敌人!”
“……”
终日蜷缩在不怎么透光的小房间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每逢放假时候,最难专注。隔音耳塞耳机,怎敌他,数句仰天长啸!
烦躁地将钢笔甩出,墨汁措不及防地飞溅出来,在空中划出一道凄美的线条,转瞬又像雨滴般自由落体,褶皱的纸张上赫然出现几滴漆黑的污点。
房间的门锁转动,木门被猛地拽开,它因不经我的肆虐,而发出痛苦的呻吟。
哭吧,和我无人问津的人生一样可悲。
抄起一本书夺门而出,可怜的木门再次被我重重地摔上。不顾父母对我的叱咄,率先一步踏出家门,再重复刚刚的动作,两道门的命运殊途同归,同样惨死在我的手里。
悠悠地走出楼道,舒展筋骨,明晃晃的太阳光迫不及待地朝我拥来,热情地抚摸着我的每一寸肌肤。我贪婪地深吸一口来自“囚笼”外的空气,摊开随我一起出逃的书本,刚刚读到——“何妨吟啸且徐行”了!
看,总不能羁于眼前的苟且:狂鸣不止的犬吠和嘶哑的猿啼,不妨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少年游。
我想去会会我的老朋友。
沿着辅路一直向前走,与眷恋的日光同行,和身侧的树木擦肩,伴呼啸不止的北风悠悠蹀躞....
快到了吧!快到了吧?应该...快到了!这座城市的西北边缘仿佛看不到尽头,没想到,几年不见了,它竟然“疏远”我了。
是不是走错了...我本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却在“柳暗花明处”逢得我的“张怀民”。
没想到“怀民”一直在静静等候我,只不过是繁忙的课业令我与它的距离渐远了。
从面相上来看,“怀民”是个朴实“人”,总是沉稳端庄,任由我伏在它的身上小憩。
——“怀民”是坐落于西外环处依山傍树的石桌。
把书摊开放在“怀民”坚挺笔直的脊背上,欲与其为乐耳。
几年不见,他好像变得沧桑了许久。 皮肤变得皲裂了,岁月和人性在他粗糙的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划痕,百鸟似乎也在争执着,在他的附近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我深知怀民和我一样厌吵喜静,遂摆摆手赶走强行卖艺的飞行动物们。
坐在石凳上,微冷。簌簌声传进耳内,仰头注视,早已枯死的树在朝我摆动褐色的身躯。朝下望去,是枝干与土地衔接的地方。直挺挺地杵在早已冻了的土地上,或许它们也想过要逃脱吧?可它们和这块泥土又是彼此嫌弃却又不可分离的组合,树木无法改变自己扎根的地方,无法阻止风雪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泥土,亦因仇恨而无法生出血肉来,痛斥上天的不公。可它唯一能做的,只有和石桌一样,静静地“生长”了。树木既然无法脱离泥土对自己的束缚,不如反向逐梦,拼命地向下扎根蛰伏,不断地汲取养分,把自己变成“稳若泰山”的健壮的大家伙,即可凭自身的刻苦而藐视风雨的弱小。看来,从苦难中长大的孩子,也只能这样生存和成长了。
石桌也树倒是有些区别,比如,“怀民”他情绪比较稳定。数十年如一日地栖息在城市的边缘,静静等候一位“东坡”与其相逢。或许可以和石桌学一学,变得镇静理性,沉稳端庄,不因外界的嘈杂声所干预,适当地隐忍,耐心地等待,终会有“势如破竹”的一天吧。
沿着西环向下走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路上静谧得很。
古老的石墙被无数的枯藤缠绕,渐渐失去了生机。可谁曾意料到,一派肃杀黯淡中竟焕发出一抹青翠——枝干断截的地方,一株绿芽探出了头。它傲然地挺起身躯,虽是断枝,但总比它四周健全的死者们活得精彩。被命运无情地斩断纤细的腰肢,虽死;于失意中涌出新鲜初放芽的绿,犹生。断枝的地方汇聚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的酒酿,正如史铁生所言的,“生活是苦难的,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断枝丝毫无夏花灿烂,无秋叶静美,可它依旧奋起,依旧重振旗鼓,踏着残酷的地平线,留给这肃杀的冬天一个不甘服输的背影。
继续沿着小道走下去,耳边的声音种类愈发多了——我又回到了喧嚣的市区。
那么,就看一看枯树和石桌,学一学断枝,涅槃重生,加快脚步,闯出在这个世界上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闪耀未来吧!
作文点评:
这篇作文《少年游》是一篇立意新颖、结构紧凑、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哲理深刻且细节出彩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少年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作文征稿:
奔流文学网首页点击【全国中小学生全息作文大赛】专题页面,直接注册、参赛,按照提示提交作文作品。
(责任编辑:王慧芳)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