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倘若孩子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的时候,运用起来就真的会得心应手吗?未必见得,因为许多中国学生没有真正学过如何写作。一篇兼具思想性和表现力的文章不是套模板、背点好词好句便能应运而生的,是应试型的文章难以达到的高度。
这早就不是秘密:在中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据我们所知,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
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
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展示好的作文,或做提升作文档次的修缮,有时是教师介绍批卷的感观,或解释本次作文打分的标准。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
中小学有“当堂作文”一说,但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通常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为何我们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呢?这自然可以罗列很多原因,比如教材的原因、教师的原因等等。但按我们的判断准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长期地、大规模地出现的问题,一定与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标准》研制有直接的关系。与国外课程标准相比较,直观的印象是中国的语文课程目标有欠具体。
“文学性的散文”不可教
近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主要努力,就是倡导新理念,树立新导向。而新理念、新导向的核心,则是提倡写“真情实感”。
这里似乎隐含着这样一种逻辑:如果学生们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大家是这样提问的:怎么才能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反过来问: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于是寻找“病根”,比如“语文知识”,比如“命题作文”,比如“作文的程式化”;于是开出“药方”,比如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推行“情景作文”,比如采用“话题作文”,比如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然而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问题,好像依旧存在,依旧很普遍地存在着,而且改变的希望还不大。
在我看来,问题本来应该是这样提出的: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学生们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吗?只有在这两个问题有了答案之后,我们才能够进而讨论“怎么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问题。
凡写作总有体式。只要翻一翻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一看历年中考和高考的作文题,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中国语文课程里学生在学、在写、在考的文章,是“文学性的散文”——
小学是“记叙性(描述性)的散文”,初中由“记叙性的散文”过渡到“议论性的散文”,高中则主要写“议论性的散文”,或者叫“夹叙夹议”的“随笔”。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写的“好文章”,准确的说法,就是“好的文学性的散文”。这有两个标志:内容新鲜、表述生动。
“内容新鲜”的含义,就是“独创”。内容“独创”、形式“独创”,这正是“散文”的特点——“好散文”的特点。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的语文课程里,教师能教会学生写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么?答案是“不能够”。
上一篇: MBA联考写作备考指南
下一篇: 作文写得差因为从来没有专门的作文课【下】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