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作文写得差因为从来没有专门的作文课【下】

2016-07-07 |浏览:7714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其道理如下:

  一、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具有“不可教性”

  或者这样表述:写作“文学性的散文”,是作者(学生)自发、自为、自创的,谓之“创作”;要内容独创、形式独创,学生只可自遇而不能他求外人。

  换句话说,让学生写出“好散文”,语文教师只能起到“催生”的作用——“情景作文”、“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等,其实都是“催生”的办法,包括传统语文教学一直强调的“揣摩”。

  二、写作教学的“教学”如果理解成“训练”,很可能阻碍乃至扼杀学生的“独创”

  “教学”按其本性,只能教已有的东西,比如教学生散文的知识或如何写散文的知识,比如教学生如何模仿好的例文等等。这样,就势必偏向于散文的形式方面,也就是散文写作的规范或技巧。问题是好散文“文体不拘一格”(南帆《文学的维度》),“文学性的散文”没有规范。

  根据南帆的研究“散文含有反文类倾向”、“散文的首要特征就是无特征”。甚至有作家宣称“一讲规范,散文就死”,也就是走向“程式化”。这样,散文的不拘一格与“训练”的必须一格,就会产生对立。偏向于形式方面而进行规范或技巧的“训练”,很难与“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融合在一起。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按写作的正途,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文学性的散文”,不能教,也不可以教;而只能采用种种“催生”的办法,引领学生进入自发的创作。

  不能够教、不可以教,也就不会有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因而也就不太可能制订像国外那样的写作内容标准。这样,以“文学性的散文”为写作对象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就不容易具体了,似乎也没有东西可以被具体。

 “文学性的散文”应试化

  让“虚情假意”盛行

  问题是“文学性的散文”写作要考,广大学生要完成不少于500字或800字的“作文”,在考场的45分钟里学生既不能等创意“自发”、也不能靠别人“催生”。于是教师必须教,学生必须练;并且要教、要练得像“独创”一样,就只能在形式上做文章,进行规范、技能的训练。

  结果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想的写作”,与语文教学不得不从事的“为了生存的写作”分裂了为了考试而巧用“俗招”的“文学性的散文”,压倒了本来应基于“真情实感”的“文学性的散文”。

  这样“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就被转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学生不得不写的是什么样的文章?”——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形成了语文教学中实际上在通行的“事实的语文课程标准”。

  而学生们和语文教师们对这个问题的一致回答是:“作文”也就是巧用“俗招”的“文学性的散文”。“俗招”带有很强的时效性,必需随考试的风向而不停地变化。巧用“俗招”的真实含义,是要用能应对考试新动向的“俗招”,是要用能使这一届中考、高考批卷教师“眼睛一亮”的“俗招”。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而这种应试能力,由于变化多端,一般语文教师较难把握,因而没有能力或没有胆量在课堂里去“教”,课堂里学生的“练”通常只能是“多写”。

 

  很多人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包括作文教学的改革,出路在考试改革。这固然是不错的;但在我看来,如果国语文课程的主导写作样式还是“文学性的散文”的话,那么无论导向怎么改、无论命题形式怎么变,其结果都只会是不断地塑造出新的“俗招”。

 放眼国外寻找解决方案

  国中小学写作教学中流行的文章体式,是应试性的“小文人语篇”。“小文人语篇”的“作文能力”,与我们意欲培养的适合于社会应用的写作能力,有着严重的冲突。我们有理由推断: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很可能是由于文章体式的选择不当而造成的。

  要彻底改变学生作文“虚情假感”等现象,语文课程中的作文样式很可能需要做根本性的调整。这就跨进了筹划的领域。然而在筹划之前,我们必须先做好认知的工作。那么语文课程里的“作文”,除了“文学性的散文”之外还有哪些体式的文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必要了解别的国家在写作教学中主导的文章体式。下面列举国外的三个资料,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资料一

  美国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洪宗礼等《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片段

  4年级学生学习写作时应该掌握的能力指标包括:

  • 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和理解方面的听说读写活动。

  • 听教师讲课和独立写作时用笔记形式记录资料、事实和内容。

  • 描述主要观点并以细节支持。

  • 在说明文中运用比较/对比、原因/结果、时间/顺序等结构类型。

  • 运用适合年龄的字典或电脑软件等各种资源正确拼写单词。

  • 写出清楚、有结构、有条理的展示对某主题理解的解释、报告、指令说明等。

  • 用文章中的细节支持理解和解释。

  • 建立包括信息传达文章的作文档案,作为和老师及父母/看护者一起检查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方法。

  • 比较和对比从两种资料来源获得的观点和信息。

  • 在他人帮助下为图表写标签和说明,传达信息。

  资料二

  德国中学生写作教学的文章体式(洪宗礼等《外国语文课程教材综合评介》)片段

  8年级(相当于初二):

  • 故事梗概。

  • 书籍广告说明词(与故事梗概的区别)。

  • 写信、报道。

  • 简单议论文。

  • 报道,记事。

  • 图表描述和阐释。

  • 描写;区别描述和抒情。

  • 改编课文(从叙述体到话剧)。

  • 日记。

  • 小型报告(约10分钟,写短语提纲)。

  • 塑造性写作。

  学习技巧:

  • 做笔记

  • 做读书文摘

  • 做记录等用工具书

  • 阅读技巧(快速阅读、信息阅读和消遣阅读等)

  • 实用类文章的阅读和理解(4步骤)

  • 如何在回答课文问题时正确引证

  • 如何准备发言稿(3步骤)

  • 怎样背诵课文(5步骤)

  11年级(相当于高二):

  • 小型论文(独立撰文,正确引证,10页左右)。

  • 文论(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章)。

  • 文学作品阐释和写作。

  • 专题报告(约20分钟)。

  • 记录(课堂记录,会议记录,讨论记录等)。

  • 其他:读者来信,评论,短评,书评。

  资料三

  法国2001年的高中“会考前考试”的作文题(转引雷实《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文科系列: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系列: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系列: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和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苗恒,来源:铁大青年mp,来源地址:)

上一篇: 作文写得差因为从来没有专门的作文课【上】

下一篇: 当下作文教学要从4个方面进行改革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