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现行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16-09-29 |浏览:14130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们就要开始学习写作文。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学会写作文?这是一个让众多家长十分头疼的问题。我在做有关读书和写作的讲座中,就遇到过不少人问:我家的孩子就是不会写作文,您说咋办?
  后来我就想,为什么孩子学作文这么难呢?是不是我们的作文教育出现了某些偏差?抑或是我们教孩子写作文的方法不对头,不够巧妙?我思考的结果是,我们现在教作文的理念和方法均有问题。
  现在人爱讲“不忘初心”,那么,我们不妨问问:我们教孩子写作文的初心是什么?是,仅仅为了考试时作文能得个高分?还是为了教会他写作?这两个问题虽说在理论上没有本质矛盾,但在实践操作中却常常会发生冲突。如果目标是前者,那么,作文教学就会围绕着套路进行。如果目标是后者,那就意味着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
  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写作是一种表达,先要有话要说(也就是要有写作素材),然后再表达得准确、生动,即先要“言之有物”,然后再“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可是,现在不少小学生一写作文就“撒谎”,就编套话。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素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但作文又必须得写,万般无奈之下,就只好玩套路——比照着范文,胡编乱造一番交差。这哪里是在学写作呀?这分明是在应付差事。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到有话可说,学会写作呢?我觉得一个是观念的转变,一个是方法的训练。
  观念的转变就是: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写作观,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写作是一种表达,是一种分享,是生命的歌哭。学会写作,不仅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高效,而且还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更加丰盈。学习写作,最主要的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刻意模仿“套路”和范文。孔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写作就是要帮助人们完成生命成长中的“兴、观、群、怨”。感慨人生,引发联想,人际交往,乃至吐槽批判,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绝好素材。生活有多丰富,写作就有多丰富,就连现实生活尚未涵盖的部分,写作者都可以借助于文学的想象去开疆辟土。
  只有正确的写作观才能让孩子真诚地去写东西,才能将生活与写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写作和生活一旦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那么写作的素材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因为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感受的内容本来就很多,他所要表达的想法也会随时随地产生。
  方法的训练有两条:少教孩子套路,多带着孩子读课外书;加大写作的训练量,只有多写,才能写好。
  先说课外阅读。现在中国人的阅读现状不太乐观,很多成人也不太爱读书。受此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少得可怜。这种情况不改变,想让孩子学会写作是极其困难的。小学语文课本,一册也就几万字,阅读量实在太少。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一个孩子仅凭小学语文课本这么少的阅读量就能“下笔如有神”,那实在是咄咄怪事。我觉得,即便是小学生,一年也应该读30—50本书。有了大量的阅读体验之后,写作水平的提高才会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再说多写,现在的小学生在此点上也做得很不够。一个学期18周,按照老师每两周要求写一篇作文、每篇作文500字计算,那么他一学期的写作量只有4500字。这么少的写作训练,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写作训练太少,孩子们没有足够的写作经验和体悟,但又要教他们写,无奈之下,语文老师就只好教孩子写作套路——不求他们普遍能写出好作文,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了。可是,套路是一种程式化的条条框框,这东西是会伤害孩子的写作兴趣的。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被伤害之后,他们更不愿意写作文,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不一定要求他每一次都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可以让他经常做不同内容的写作片段练习,比如,描写一下窗外的景物;写下一本书的读后感;观察一种动物,然后写下它的动作。等等。这些训练完全可以现场完成,家长带着孩子一块儿观察,引发他的兴趣,然后让他在二十分钟到半小时之内自由地写下一段话。这样的训练长期坚持,对提升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有心者不妨一试。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郑连根,来源:山东商报,来源地址:)

上一篇: 怎么写好秋天的校园?

下一篇: 四步走教好农村学生作文课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