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怎样查工具书

2010-12-16 |浏览:50043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古漢語通論()
 
怎樣查字典辭書
 
學習古代漢語,常常會遇到一些比較生僻的字和詞,既不知道它們的讀音,又不了解它
 
們的意義;也常常會遇到一些字和詞,它們同現代常見的意義差别很遠;還常常會遇到一些
 
成語典故,不大好懂。這些都要依靠字典和辭書來解決。因此,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
 
必須學會使用常用的字典和辭書。要查閲字典辭書,需要懂得它們的編排體例。漢語字典辭
 
書編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1)按音序排列。現在通行的是按照漢語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學會漢語拼音方案,
 
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查找的字詞。但是,在拼音方案公佈之前的幾十年內,有按注音字母順序
 
排列的;在古代則大多是按平水韻 106 韻排列。
平水韻是唐宋以後人們寫詩所用的詩韻,上平聲 15 韻,下
 
平聲 15 韻,上聲 29 韻,去聲 40 韻,入聲 17 韻,共 106 韻。參看本書第四册《古漢語通論·詩律()》和(附錄二)《詩韻常用
 
字表》。
 
(2)按部首和筆畫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首的先後以筆畫多少為序;同一
 
部首內,筆會少的列前,筆畫多的列後。例如:口部是三畫,排在心部之前,同在口部,""
 
字兩畫(部首的筆畫不計'),排在三畫""字之前,筆畫相同時,再按起筆的筆形排列。一
 
般是把起筆分成點 ()、橫()、直()、撇(丿)四種或點、橫、直、撇、折()五種,依次
 
排列。例如:同是口部六畫""字在 ""字之前,""字在""字之前,""
 
""字之前。
 
(3)按編碼排列。把漢字按照一定的原則分别編出號碼,通行的是四角號碼檢字法。漢
 
字是方形的,都有四個角,角的形式共有十種,用 0 9 十個號碼來代表。四個角的順序是
 
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後是右下角。每字得四碼。例如:
 
左上角    右上角
 
 
左下角    右下角
 
左上角""的代碼是 0,右上角""的代碼是 4,左下角""的代碼是 6,右下角""
 
的代碼是 4""的四角號碼是 0464四角號碼查字法可參考《辭源》修訂本第四册《索引説明》。 
 
三種排檢法各有利弊。按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查字迅速方便,但是不明字音或讀音不準
 
時,就很難找到要查的字。部首排列和編碼排列不存在拼音排列的缺點,可是有的字歸屬哪
 
一部、多少畫,卻不易確定;有些字角的歸類要靠死記,如不常用,容易忘記。總的來銳,
 
要查漢語的字典辭書,部首檢字法是一定要掌握的。
 
下面介語一些常用的字典和辭書及其使用方法作為參考。
(一)《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
《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編纂的,書成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
 
)。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彙》和張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礎上編成的。字頭按部首排
 
列,分成 214 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各分
 
上、中、下三卷。筆畫少的部首排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筆畫數目排列。過去有一首歌訣
 
説明各集部首筆畫的數目,便於人們記憶:"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未,六在未申
 
七在酉,八九戌部餘亥存。"今本裝釘成一册。全書共收字 47035 個,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
 
的一部字典。注音、釋義都騰過以前的字書。出版以後,風行一時,被奉爲圭臬,流傅兩百
 
多年,影響很大,至今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這部字典的釋字體例是先音後義。每字下面先列歷代主要韻書的反切什麽是"反切",詳見 
 
下文。,然後解釋字義,每義之下一般都引古書為證。
 
如果這個字有别音别義,便再解釋别音别義。試舉
 
""字為例(見圖)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康熙字典》對字的注音
 
和釋義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見,很少有編者自己的
 
見解。它解釋字音和字義,除引用古代韻書或字書
 
的解釋之外,一般還引用古注。這對我們查閲字的
 
古音古義,無疑是有幫助的。
 
《康熙字典》由於是"御定"的,在清代長期
 
無人敢加批評,其實它的缺點錯誤還是很多的。直
 
至道光七年(公元 1827 ),王引之奉旨作《字典考
 
證》,《字典考證》附在今本《康熙字典》之後。才糾正了它的
 
引書錯誤 2588 條。辛亥革命以後,批評的意見才多
 
起來;1981 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讀訂誤》,又糾正
 
了它在音讀方面的錯誤,共八類五千九百多條。《康 
 
熙字典音讀訂誤》1988 年由中華書局出版,1989 年收入《王力文集》13
 
卷。使用《康熙字典》時,應該同時參考這兩部書。
 
《康熙字典》注音用反切,釋義用文言,造成理解
 
的困難,現在有了新型的字典辭書,它的實用價值
 
已經大大降低。
 
《中華大字典》是由陸費逵、歐陽溥存主編的,
 
1915 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它是繼《康熙字典》後出
 
現的第二部大型字典,也用部首排列,收字四萬八
 
千多個,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
 
和翻譯用的新字。主編陸費逵在序言中批評了《康
熙字典》的四大缺點,全書在體例方面作了一些改進,注音主要採用《集韻》的反切,還加
 
注直音,釋義也比較簡明,並探用了一些清人的訓詁研究成果。《中華大字典》確有勝過《康
 
熙字典》之處,但是它實際上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礎上造行整理、增删、修訂的,取捨不
 
一定都很允當。因此它雖然比《康熙字典》後出,卻不能取而代之;兩部書互有短長,需要
 
參照使用,取長補短。
(二)《辭源》《辭海》
 
《辭源》是商務印書館編印的,出版於 1915 年。參加編寫的有陸爾奎、方毅等五十多
 
人。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語詞爲主,兼顧百科常識的大辭書。這部書也是用的部首排
 
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 214 個部首,單字字頭下大量收列古今的複音詞或詞組,先釋單
 
字,再釋複音詞語。單字先注音,後釋義。例如:
 
左面圖版中"市野切,馬韻"就是""
 
的注音,"馬韻"是說""字在上聲馬韻(這是平
 
水韻的韻目)。《辭源》的注音是採取傅統的反切方
 
法。它全部採用清代李光地的《音韻闡微》的反切,
 
這是一種改良的反切,在現代注音方式產生以前,
 
這樣做是很有意義的。它不僅拼音比較筒便,較易
 
讀出現代音,而且適合北方官話的語音標準,具有
 
規范化的意義。《辭源》釋義基本上是先說明詞義或
 
用法,然後再引書證或綜述引文大意。有的還引古
 
注對書證進行解釋。例如""字下立了五個義
 
項,下面分層解説。"()土地神主也"是第一個釋
 
義,"(詩)以社以方"是引的《詩經》中的話作
 
例證,"〔疏〕"以後的話是唐代孔穎達對《詩經》
 
這句話的解釋。
 
《辭源》基本上奠定了漢語現代辭典編纂的體例格局,其意義是很大的。《辭源》出版
 
後,同比它出版稍晚的《辭海》一起,風行全國,滿足了知識界的廣泛需要。但是,由於出
 
版較早,雖經續編修訂,缺誤仍在所難免,加上時代發展,許多內容已經不適應需要。商務
 
印書館 1958 年開始組織修訂,並與《辭海》作了分工。《辭源》不再作為語詞和百科兼收的
 
綜合性詞典,而是一部"以語文爲主,百科為副"的幫助閲讀古籍的語文工具書,專收古漢
 
語詞彙。修訂工作由廣西、廣東]、湖南河南四省(區)的修訂組承擔,編纂工作由吳澤炎、
 
黃秋耘、劉葉秋負責,參加修訂工作的人員達一百多人。全書改動相當大,首先是删去現代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方面的詞語,然後再改變全部注音,增補古籍中常見而舊《辭
 
源》未收的詞條,修正錯誤,核實書證,加注引書的作者和篇目,更換部分書證。例如:
 
《辭源》""(見下圖)
《辭源》(修訂本)的注音採取漢語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今音,這當然比反切注音進步、方便;它
 
仍保留了反切注音,但是性質已經跟原來不同。因
 
爲它注反切是意在溯源,用來標誌這個字的中古
 
音,因此它不再用《音韻闡微》的反切,而是一般
 
用《廣韻》的反切,《廣韻》未收的字或未收的音,
 
再用《集韻》或其他韻書或字書的反切。反切後面
 
加注聲、韻、調地位。上面"常者切"""
 
在《廣韻》中的反切,後面是標明它的音韻地位是
 
在上聲馬韻,聲母是禪母。舊《辭源》第一個義項
 
只引了《詩經》一個書證,修訂本雖然保留了這個
 
書證,但是不僅引得長一些,意思完整,同時還增
 
注了部類名"小雅"和篇名"甫田"。增加《左傅》
 
一個書證,這無疑對理解和核對都更加方便。第三
 
個義項舊《辭源》是引用《漢書》作書證,顯然時
 
代太晚,修訂本改引《左傅》,這就更符合溯源的要
 
求。《辭源》修訂後,全書共收單字 12890 個,複合
 
詞語 84134 條,總字數一千一百多萬字,是目前一
 
部幫助閲讀古籍的較大、較好的辭書。它分成四册出版,1979 年出版第一册,1983 年出齊,
 
1988 年又出版了合訂本。爲了閲讀古籍的需要,《辭源》(修訂本)仍然使用繁體字,按部首
 
編排。只是部首有所合拼和調整,由原來的 214 部改為 208 部。最後附有《四角號碼索引》
 
和《漢語拼音索引》,可以幫助查檢。
 
《辭海》是中華書局編印的,出版於 1936 年,由舒新城、沈頤、張相等人主編,參加
 
編寫的有一百多人。它編印比《辭源》晚,在體例和釋義上自然都有改進,最顯著的是引書
 
注明篇名,便于核對原書。其次釋義比《辭源》更具概括性,行文也通俗一些。例如:《辭
 
海》""(見左圖)
 
在條目的收列方面《辭海》更注意吸收現代科學的
 
詞語(如:社評、社會革命、社會民主主義等),卻删除了
 
一些《辭源》收錄的較為偏僻的古代詞語(:"社鬼"
 
"社祭""社飯")。百科性的內容比《辭源》的比率
 
大。因此 1958 年《辭海》修訂時,爲了同《辭源》分工,
 
決定改成一部綜合性辭書。修訂工作先後由舒新城、陳
 
望道等主持。參加修訂工作的主要編寫人共有五百多
 
人。1965 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辭海》(未定稿)1978
12 月重新安排最後定稿, 1979 年分三册由上海辭書社出版,1980 年又出版了縮印本(
 
)。全書共收單字 14872 個,複合詞語 91706 條,總字數一千三百多萬字。《辭海》(修訂本)
 
雖然收古代詞語比《辭源》(修訂本)少得多,但是有些百科性的古代詞語在《辭源》(修訂本)
 
中找不着,卻能在新版《辭海》中查到。例如:"祖咏""神珙""神會""福王"
 
是古代的人名,"宋州""祖州""神府"是古代的地名,"神武軍"是禁軍名,"
 
"是佛教名詞"私名"是《墨經》的邏輯術語。新《辭海》是按部首排列的,由於使用簡
 
體字作字頭,將原來的 214 部調整為 250 部。字的歸部原則是"依據字形定部",即不管部
 
偏旁與字義的關係,只根據位置來確定歸部。如上下兩個偏旁都可作部首的字,取上不取下;
 
左、右兩個偏旁都可作部首的字,取左不取右。書前附有《部首查字法查字説明》,可供參
 
考。另外書前還附有《筆畫查字表》,書後附有《漢語拼音索引》,可以檢索。
(三)《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是二十世妃末由國家組織編寫的兩部大型的語文工具
 
書。它們都是"古今兼收,源流並重"的。《漢語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漢字,《漢語大詞
 
典》偏重收集漢語的古今複音詞語。
 
《漢語大字典》是由湖北、四川兩省出版部門組織兩省有關專業工作者協作編寫的。由
 
徐中舒、李格非、趙振鐸等主編,參加編寫的有三百多人。全書共八卷,一千五百多萬字。
 
1986 年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和湖北辭書出版社出版第一卷,1990 年出齊。它共收列單字五萬
 
六千個左右,比《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還多收近萬字。編者的意圖是注重歷史地反映
 
漢字形音義的發展。在字形方面,單字條目下收列了能夠反映形體演變關係的、有代表性的
 
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書的形體;在字音方面,除盡可能注出現代讀音外,還收列了中古
 
的反切,標註了上古的韻部。當我們遇到了在《辭源》《辭海》中找不到的字時,《漢語大字
 
典》是最好的顧問。如果我們想了解字形、字音的歷史演變時,《漢語大字典》也是一部比
 
較便當的工具書。可惜在釋義方面,這部字典過於求細,忽視語義的概括性,加以書成衆手,
 
難免出現義項分合不當,釋義不確的情況,有待修訂。《漢語大字典》是按部首排列的,它
 
的部首是以傳統的《康熙字典》214 部為基礎,删倂成 200 部。單字歸部也基本上與《康熙
 
字典》相同。每卷前面都列有該卷的檢字表,第八卷列有全書的《筆畫檢字表》,可供檢索。
 
《漢語大詞典》是由上海市、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五省一市組織
 
有關專業工作者共同編寫的。由羅竹風主編,參加編寫的有四百多人。1986 年由上海辭書
 
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卷,其餘各卷從 1988 年起改由新成立的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至 1993
 
年出齊,共十二卷。這是一部大型的、歷史性的漢語語文辭典,全書五千餘萬字,共收詞目
 
三十七萬條左右。這部詞典收集的複音詞語空前豐富,傅世古籍中的複音詞語基本上都能在
 
這部大詞典中找到。它同《辭源》《辭海》一樣,所收詞目有單字條目和多字條目之分。單
字也是按部首排列的,部首同《漢語大字典》相同,也是 200 部。多字條目按"以字帶詞"
 
的原則,列在單字條目之後,多字條目的次序再按字數和筆畫的多少排列。詞典另有檢索和
 
附錄一卷,列有《音序檢字表》和《筆畫檢字表》,可供檢索。
 
 
(四)《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雖然是兩部現代漢語工具書,但是對閲讀古書也是有參
 
考價值的。《新華字典》是新華辭書社編纂的,主持其事的是魏建功。1953 年出版注音字母
 
音序排列本,1954 年出版部首排列本,1959 年又出版漢語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本,1979 年修
 
訂重排,以後又不斷修改補充,成為目前流行最廣的字典。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
 
使用的,收字範圍大致以現代漢語所用的字為限,釋義也只限于現代漢語的用法。但是,它
 
也適當收錄了古代文獻中的詞彙,以及歷史上的外來語。本書注音釋義都用現代口語以及被
 
現代口語吸收了的文言詞語,因此對我們學習古代漢語也有一些幫助。使用這部字典時,除
 
按照音序進行查閲外,還可以按照前面所附部首檢字表查字。
 
《現代漢語語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呂叔湘和丁聲樹先後
 
任主編。它是以記錄普通話語彙為主的中型現代語文詞典,收詞目五萬六千多條。1956 
 
開始編寫,1960 年出試印本,徵求意見,1965 年出版試用本。這是一部釋義精確,體現目前漢
 
語研究水準的好辭書。但是在試用本出版後十多年,1979 年才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1996
 
年出版了修訂本,增加了一些新的詞語,删改了少量舊詞舊義,詞目增加到六萬多條。這部
 
詞典不僅因爲它收了一些舊詞語、舊意義和書面上還常見的文言詞語,我們閲讀古書時可以
 
查考,還因為它释義比较精確,有助於我們通過现代的精確释義去理解它的古義。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是 1974-1975 年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的师生和北京齒輪
 
厰等單位的工人编寫的,1979 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本字典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
 
個,後附難字表,收難字二千六百多個。它是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漢語》(即本書)常用詞的
 
基礎上编寫的。在释義解詞中,重视詞義的概括性和各義之間的内部聯係,注释簡明通俗,
 
適用於初學古漢語的讀者。
 
可惜由于當時的编寫條件,引用書證範圍很窄,又未能考虑時代先後,是一缺陷。1993 
 
出版了修訂本,除增補了一些條目外,對原書的引例作了较大的修改。它是按《漢語拼音方
 
案》的音序排列的,前面附有《部首檢字》,可供檢索。
 
 
()《說文解字》《經籍纂詁》
《說文解字》的作者是束漢許慎。束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 100 )寫成初稿,安帝建光
 
元年(公元 121 )定稿。道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它
收字 9353 個,另有重文 1163 個。每個字都是先列小篆形體,然後進行說解,先释字義,後
 
說形體結構。例如:《說文解字》第一頁、第二頁(見下圖)
這是 1963 年中華書局的影印本。書框上的楷書是爲了方便今天的讀者而新增的,雙行
 
小字是宋代徐鉉校定《說文解字》時增加的注釋和反切注音。(注意:徐鉉採用孫偭《唐韻》
 
的反切,不能代表許慎時代的讀音。)許慎所說解的字義是他認定的本義。他根據小篆的形
 
體來分析字形結構,說解字義,大部分是可信的。由於時代的限制和古文字材料的不足,也
 
會有些錯誤,上面所引用的第一頁,就是問題比較多的。我們要分析字形結構或探討詞的本
 
義時,一般都應參考《說文解字》。許慎在分析小篆的形體結構時,從中概括出五百四十個
 
偏旁作為部首,然後把所收集的九千多個字列入這五百四十個部首中去,這是他的一大創
造,對後世的檢字法有很深遠的影響。但是《說文》部首的排列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是盡
 
量把篆文形體相近或相關的部首排在一起,例如:"三、王、玉、珏"相徙,"人、七()
 
匕、從、比、北"相從;同部首的字是盡量把意義相近的字擺在一起,例如:口部,"噣、
 
咏、吻、嚨、喉"相從,"喘、呼、吸、噓、吹"相從。這種排列方法是無法貫徹到底的,
 
而且許慎也沒有嚴格遵守它,因此從《說文解字》中檢字是很困難的。清代一些研究《說文》
 
的人根據《康熙字典》的 214 部另編"通檢",其中比較通行的是黎永春的《說文通檢》,
 
可供檢索。中華書局新印本書末附有楷體筆畫檢字表,可以檢索部首,也可以檢索正文諸字。
 
唐宋以後,研究《說文》的非常多,清代極盛,最受推重的有四大家:即著《說文解字
 
注》的段玉裁,著《說文解字義證》的桂馥,著《說文句讀》的王筠,著《說文通訓定聲》
 
的朱駿聲。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學習、研究《說文》的最佳注本,朱駿聲的《說文通
 
訓定聲》對字義的來源和發展有較細緻的分析,都是對我們學習、研究古代漢語很有幫助的
 
工具書。
 
《經籍詁》是清代阮元主編的,出版于清嘉慶三年(公元 1798 )。這是一部專門收集
 
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它在編排上用的是韻母排列法,按平水韻 106 韻編次被釋的
 
字;以一韻為一卷,全書 106 卷,每字之下,羅列唐以前各種古書注解對這個字的解釋。這
 
對我們閲讀唐以前的古書很有幫助。平水韻的韻部系統同現代漢語的韻母系統差别很大,查
 
檢很不方便。近年影印本《經籍詁》多在前面附有筆畫索引。
 
()《經傅釋詞》《詞詮》
 
這是兩部專門討論古漢語虛詞用法的著作,也可以說是虛詞詞典。
 
《經傅釋詞》是清代學者王引之所著,出版於清嘉慶二十四年 (公元 1819 )。全書共
 
解釋虛銅 160 個,編排次序是按照古聲母的順序排列的卷一至卷四是喉音聲母的字,卷五是牙音 
 
聲母的字,卷六是舌音聲母的字,卷七是半舌半齒聲母的字,卷八、卷九是齒音聲母的字,卷十是脣音聲母的字。這本書在
 
虛詞的特殊用法上,引證豐富的材料,分析排比,作出了許多精彩的結論,糾正了前人的失
 
誤。但是在虛詞的通常用法上,卻談得很少。
 
《詞詮》是近人楊樹達所著,1928 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 年以後改由中華書局重
 
印。這本書收字五百以上,所講的內容,既包括虛'詞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虛詞的特殊用法,
 
引例豐富,比較通俗易懂,對初學古漢語的人比較適用。編排體例是按當時通行的注音字母
 
的次序,不採《經傅釋詞》的辦法。注音字母的次序現在人們也已生疏,可以利用它的部首
 
目錄。
 
除了這兩部虛詞著作外,清人劉淇的《助字辨略》和何樂士等編著的《古代漢語虛詞通
 
釋》(北京出版社出版)也可供參考。
(七)《詩詞曲語辭匯釋》
《詩詞曲語辭雁釋》是近人張相所著,1953 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是研究詩詞曲中特
 
殊詞語的一部專著。書中一般是解釋單詞或詞組的意義,有時還由意義的解釋推及於詞源(
 
語源)的探討和語法的分析。被解釋的單詞或詞組,都是唐宋元明間流行於詩詞曲中的特殊
 
詞語。這部書能幫助讀詩詞曲的人了解這些特殊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使用這部書時,可利用
 
書末附載的筆畫索引進行查閲。
字典和辭書都要給字和詞注音,《中文拼音方案》公佈後,自然都應該用拼音字母注音。
 
在此以前,有種種不同的注音方法,五四以後,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典一般都用直
 
音法或反切法。直音法是用同音字來注音,如"根,音跟"。反切法是用兩個字合注一個字
 
的音,稱為"某某切"(唐以前稱為"某某反"),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及聲調(反切
 
下字和被切字的聲調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例如""字可以用"莫袍切"來注音,
 
因為""(mò)的聲母是 m-""(páo)的韻母是-áo,把 m-和-áo 合起來,正好
 
成為""的音 máo。反切的辦法很陳舊,但是較老的字典或辭書(如《康熙字典》、舊《辭
 
源》、《辭海》)都用它。由於古今字音的不同,我們用現代的讀音來"",有時並不能得
 
出正確的讀音。要全面掌握反切法,需要有音韻學的知識。
 
在使用一部字典或辭書的時候,必須先做到三件事:第一,先看序和出版年月,這樣可
 
以對它的編纂經過、使用範圍和材料收集的起訖點有一個大致的認識。第二,細讀凡例,凡
 
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了解凡例,就很難順利地使用。第三,注意書後有沒有補遺、勘誤、
 
附錄之類的東西。這三件事看似小事,其實很重要。有些人查字典,只圖省事,事先不做好
 
這些準備工作,結果常常走彎路,反而費了時間。
 
 


熙字典》的四大缺點,全書在體例方面作了一些改進,注音主要採用《集韻》的反切,還加
 
注直音,釋義也比較簡明,並探用了一些清人的訓詁研究成果。《中華大字典》確有勝過《康
 
熙字典》之處,但是它實際上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礎上造行整理、增删、修訂的,取捨不
 
一定都很允當。因此它雖然比《康熙字典》後出,卻不能取而代之;兩部書互有短長,需要
 
參照使用,取長補短。
(二)《辭源》《辭海》
 
《辭源》是商務印書館編印的,出版於 1915 年。參加編寫的有陸爾奎、方毅等五十多
 
人。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語詞爲主,兼顧百科常識的大辭書。這部書也是用的部首排
 
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 214 個部首,單字字頭下大量收列古今的複音詞或詞組,先釋單
 
字,再釋複音詞語。單字先注音,後釋義。例如:
 
左面圖版中"市野切,馬韻"就是""
 
的注音,"馬韻"是說""字在上聲馬韻(這是平
 
水韻的韻目)。《辭源》的注音是採取傅統的反切方
 
法。它全部採用清代李光地的《音韻闡微》的反切,
 
這是一種改良的反切,在現代注音方式產生以前,
 
這樣做是很有意義的。它不僅拼音比較筒便,較易
 
讀出現代音,而且適合北方官話的語音標準,具有
 
規范化的意義。《辭源》釋義基本上是先說明詞義或
 
用法,然後再引書證或綜述引文大意。有的還引古
 
注對書證進行解釋。例如""字下立了五個義
 
項,下面分層解説。"()土地神主也"是第一個釋
 
義,"(詩)以社以方"是引的《詩經》中的話作
 
例證,"〔疏〕"以後的話是唐代孔穎達對《詩經》
 
這句話的解釋。
 
《辭源》基本上奠定了漢語現代辭典編纂的體例格局,其意義是很大的。《辭源》出版
 
後,同比它出版稍晚的《辭海》一起,風行全國,滿足了知識界的廣泛需要。但是,由於出
 
版較早,雖經續編修訂,缺誤仍在所難免,加上時代發展,許多內容已經不適應需要。商務
 
印書館 1958 年開始組織修訂,並與《辭海》作了分工。《辭源》不再作為語詞和百科兼收的
 
綜合性詞典,而是一部"以語文爲主,百科為副"的幫助閲讀古籍的語文工具書,專收古漢
 
語詞彙。修訂工作由廣西、廣東]、湖南河南四省(區)的修訂組承擔,編纂工作由吳澤炎、
 
黃秋耘、劉葉秋負責,參加修訂工作的人員達一百多人。全書改動相當大,首先是删去現代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方面的詞語,然後再改變全部注音,增補古籍中常見而舊《辭
 
源》未收的詞條,修正錯誤,核實書證,加注引書的作者和篇目,更換部分書證。例如:
 
《辭源》""(見下圖)
44


《辭源》(修訂本)的注音採取漢語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今音,這當然比反切注音進步、方便;它
 
仍保留了反切注音,但是性質已經跟原來不同。因
 
爲它注反切是意在溯源,用來標誌這個字的中古
 
音,因此它不再用《音韻闡微》的反切,而是一般
 
用《廣韻》的反切,《廣韻》未收的字或未收的音,
 
再用《集韻》或其他韻書或字書的反切。反切後面
 
加注聲、韻、調地位。上面"常者切"""
 
在《廣韻》中的反切,後面是標明它的音韻地位是
 
在上聲馬韻,聲母是禪母。舊《辭源》第一個義項
 
只引了《詩經》一個書證,修訂本雖然保留了這個
 
書證,但是不僅引得長一些,意思完整,同時還增
 
注了部類名"小雅"和篇名"甫田"。增加《左傅》
 
一個書證,這無疑對理解和核對都更加方便。第三
 
個義項舊《辭源》是引用《漢書》作書證,顯然時
 
代太晚,修訂本改引《左傅》,這就更符合溯源的要
 
求。《辭源》修訂後,全書共收單字 12890 個,複合
 
詞語 84134 條,總字數一千一百多萬字,是目前一
 
部幫助閲讀古籍的較大、較好的辭書。它分成四册出版,1979 年出版第一册,1983 年出齊,
 
1988 年又出版了合訂本。爲了閲讀古籍的需要,《辭源》(修訂本)仍然使用繁體字,按部首
 
編排。只是部首有所合拼和調整,由原來的 214 部改為 208 部。最後附有《四角號碼索引》
 
和《漢語拼音索引》,可以幫助查檢。
 
《辭海》是中華書局編印的,出版於 1936 年,由舒新城、沈頤、張相等人主編,參加
 
編寫的有一百多人。它編印比《辭源》晚,在體例和釋義上自然都有改進,最顯著的是引書
 
注明篇名,便于核對原書。其次釋義比《辭源》更具概括性,行文也通俗一些。例如:《辭
 
海》""(見左圖)
 
在條目的收列方面《辭海》更注意吸收現代科學的
 
詞語(如:社評、社會革命、社會民主主義等),卻删除了
 
一些《辭源》收錄的較為偏僻的古代詞語(:"社鬼"
 
"社祭""社飯")。百科性的內容比《辭源》的比率
 
大。因此 1958 年《辭海》修訂時,爲了同《辭源》分工,
 
決定改成一部綜合性辭書。修訂工作先後由舒新城、陳
 
望道等主持。參加修訂工作的主要編寫人共有五百多
 
人。1965 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辭海》(未定稿)1978
 



12 月重新安排最後定稿, 1979 年分三册由上海辭書社出版,1980 年又出版了縮印本(
 
)。全書共收單字 14872 個,複合詞語 91706 條,總字數一千三百多萬字。《辭海》(修訂本)
 
雖然收古代詞語比《辭源》(修訂本)少得多,但是有些百科性的古代詞語在《辭源》(修訂本)
 
中找不着,卻能在新版《辭海》中查到。例如:"祖咏""神珙""神會""福王"
 
是古代的人名,"宋州""祖州""神府"是古代的地名,"神武軍"是禁軍名,"
 
"是佛教名詞"私名"是《墨經》的邏輯術語。新《辭海》是按部首排列的,由於使用簡
 
體字作字頭,將原來的 214 部調整為 250 部。字的歸部原則是"依據字形定部",即不管部
 
偏旁與字義的關係,只根據位置來確定歸部。如上下兩個偏旁都可作部首的字,取上不取下;
 
左、右兩個偏旁都可作部首的字,取左不取右。書前附有《部首查字法查字説明》,可供參
 
考。另外書前還附有《筆畫查字表》,書後附有《漢語拼音索引》,可以檢索。
(三)《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哀 郢[1]

下一篇: 古今詞義的異同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