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通論(八) 敘述句,矣字,焉字 敘述句是以動詞為謂語、敘述人或事物的行動變化的。在古代漢語裏,敘述句的結構一 般和現代漢語沒有什麼不同。例如: 冬,晉文公卒。(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晉侯秦伯圍鄭。(左傳僖公三十年) 初,鄭武公娶於申。(左傳隱公元年)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 公賜之食。(左傳隱公元年) 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馬逸不能止。(左傳成公二年) 虎求百獸而食之。(戰國策·楚策) 在上面所舉的這些例句裏,"公賜之食"是雙賓語句。"賜食"是一個動賓詞組,"食" (食物)是直接賓語;"之"指潁考叔,是"賜食"的对象,是間接賓語。類似的例子如: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左傳隱公元年) 多予之重器。(戰國策·趙策) 一般說來,動詞如果是"賜""予""遺""語""告"等字,大致總有兩個賓語:一個是 指物的直接賓語,一個是指人的間接賓語。間接賓語放在動詞和直接賓語之間。這種句法古 今是相同的。 但是上古漢語能帶有雙賓語的並不限於上述這一類動詞,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有雙 賓語。例如: 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孟子·萬章下) 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孟子·告子下) ("紾"zhěn,扭轉。)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傳襄公十四年) "閉門"是一個動賓片語,"門"是直接賓語;"之"指賢人,是"閉門"的对象,是間接 賓語。其餘由此類推。 在一般的及物動詞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動詞"為"(wé i)字。這個詞在古代的涵義非常 廣泛,但是在具體的上下文中,它的涵義比較具體。隨着應用的場合不同,我們可以把它理 解為"作""做""造""治""處理""安排"等等。古書上有許多句子是用"為"字作 動詞而後面帶有雙賓語的。例如: 不如早為之所。(左傳隱公元年) |
三進及溜,而後視之。(左傳宣公二年)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 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現代漢語動量的標記法,一般是把表示動量的數量詞放在動詞的後面,比如"九合",現代 漢語則說"會合九次"("九"在這里只表示多次,不是實數),不但用了動量詞,而且詞 序也變動了。 從句子成份看,古代漢語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動量的數詞,是作為狀語來修飾動詞的。假 如說話人要強調某一行為的數量,可以改變句法:把數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尾,並在這個數 詞的前面用"者"字,讓它同前面的詞語隔開,這樣,"者"字前面的詞語就充當了全句的 主語,移到句尾的數詞就上升為全句的謂語。例如: 於是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表示動量的數詞從動詞前面的狀語的位置上升到全句的謂語的位置,自然就顯得突出而重要 了。和現代漢語比較,"魯仲連辭讓者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雖然可以譯作"魯仲 連辭讓了多次"、"把佩帶的玉玦舉起多次來向他示意",但是語法結構是大不相同的。 以上所討論的敘述句,它們的主語都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主動者。但是,和現代 漢語一樣,古代漢語敘述句的主語也可以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 君能補過,袞不廢矣。(左傳宣公二年) 諫行言聽。(孟子·離婁下) 就謂語動詞來說,"蔓草"是被"除"的,"袞"是被"廢"的,等等。但是,這只能說是 意念上的被動,還不是上古漢語真正表示被動的句法。 在先秦時代,真正的被動句所占的比重很小。當說話人有必要運用被動句時,一般在動 詞後面用"於"字以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卻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左傳成公二年) 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孟子·梁惠王上) 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介詞"於"字本身能表示被動,而是動詞用於被動的意義;但是,由 於用"於"字引進了行為的主動者,被動的意義就更加明顯了。還要注意古代這種用"於" 字的被動句的詞序和現代漢語不同:在現代漢語裏,表示被動的介賓片語放在動詞前面(大 樹被風吹倒了)在上古漢語裏,引進行為主動者的"於"字介賓片語放在動詞後面("東敗 於齊")。 有時候用"為"(wé i)字表示被動: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燕策) |
卒為天下笑。(同上趙策) 不為酒困。(論語·子罕) 後來又有"為¼¼所"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史記·魏公子列傳) 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征和二年,衛太子為江充所敗。(漢書·霍光傳) 這種結構形式在秦漢以後的古書中最為常見,並且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的書面語裏。 表示被動的,除"為"字外,還有"見"字和"被"字。例如: 盆成括見殺。(孟子·盡心下)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 但是這不是上古漢語被動句的主要形式,這里就不詳細討論了。 古代漢語敘述句經常應用的語氣詞是"矣"字和"焉"字。 (一)"矣"字 "矣"字是一個表示動態的語氣詞。它意味着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在一般情況下,"矣" 字總是把事物發展的現階段作為新的情況告訴别人。例如: 吾知所過矣。(左傳宣公二年) (原先不知道,現在知道了。) 寢門辟矣。(左傳宣公二年) (原先是關著,現在開了。) 余病矣。(左傳成公二年) (本來是好好的,現在受重傷了。) 王無親臣矣。(孟子·梁惠王下) (本來有親臣,現在沒有了。) 有些句子用了表示時間的副詞如"已""既""嘗"等字,表示某一情況已經如此或曾 經有某一情況;句尾用"矣"字,是說話人把它當作新的情況告訴别人。例如: 鄭既知亡矣。(左傳僖公三十年)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左傳僖公三十年) 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戰國策·趙策) 有時候,某一情況還沒有出現,但是預料它將會出現,用"矣"字也是把它當作新的情 況告訴别人。例如: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論語·陽貨) |
虞不臘矣。(左傳僖公五年) 在多數情況下,這是一個偏正複句,偏句表示一個假設,正句表示在這個條件下的後果。例 如: 君能補過,袞不廢矣。(左傳宣公二年) 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戰國策·趙策)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無論表示已經如此或行將如此,"矣"字總是報導一種新情況。 表示可能性的句子雖然也屬於敘述句,但是並不表示一種過程。在這類句子裏,"矣" 字仍然報導一種新情況。例如: 公聞其期,曰:"可矣!"(左傳·隱公元年)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注意"可也"和"可矣"的分别:"可也"是簡單的判斷,"可矣"則包含"以前未可而現在可以" 的意思。) 吾惛,不能進於是矣。(孟子·梁惠王下) 以形容詞為謂語的描寫句同樣可以用"矣"字,因為描寫句同樣可以報導新情況。例如: 國危矣。(左傳僖公三十年) 今老矣。(左傳僖公三十年) 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左傳宣公二年) 有時候,描寫句的謂語部分被提到前面去,後面再用"也"字煞句(也有不用"也"字的), 這樣就增加了誇張的語氣。但是"矣"字本身並不表示誇張語氣。例如: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戰國策·趙策)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 祈使句用"矣"字,這是祈使者希望對方實現某種行為或完成某種事情。例如: 先生休矣!(戰國策·齊策) 君姑高枕為樂矣!(戰國策·齊策) 總起來說,"矣"字的語法意義跟現代漢語語氣詞"了"(啦)字的語法意義相當;絕 大多數的"矣"字都可以譯成現代的"了"字。 "矣"字又可以用於疑問句,在這種情況下,"矣"字仍保持著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 由於句子裏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所以"矣"字似乎也幫助表示疑問語氣罷了。例如: 年幾何矣?(戰國策·趙策) 事將奈何矣?(戰國策·趙策)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論語·子路)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二)"焉"字 |
"焉"字是一個指示代詞兼語氣詞。我們說它是指示代詞,因為它常常指代某一範圍或 方面;我們說它是語氣詞,因為它經常用於敘述句的句尾來表示停頓,就一般情況說,它的 後面不再加别的語氣詞。 "焉"字所指代的範圍或方面,常與處所或人物有關。例如: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左傳隱公元年) (虢叔死在那里。) 餘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我在那里收你的屍骨。) 文王之囿方七十裏,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砍柴的,打獵的,都到那里去。)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必有我師在此三人之中。) 見賢思齊焉。(論語·里仁) (見賢則思齊於賢,即思與之齊。) 非曰能之,願學焉。(論語·先進) (願在這方面學習。)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論語·憲問) (我於此三者都無能。) 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莊子·養生主) (於此得養生之道。) 這種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詞,就指代比較的对象。例如: 晉國,天下莫強焉。(孟子·梁惠王上) (晉國,天下沒有哪個國家比它強大。)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沒有哪一種善事比這個更大。) 我們應該注意"之"和"焉"的區别:在和動詞結合時,"之"字用在及物動詞的後 面,"焉"字用在不及物動詞的後面。試看上文所舉的例子:"非曰能之,願學焉",這里 的"能"字在古代是及物動詞,"學"字用作不及物動詞。同一動詞,加"之"或加"焉", 詞義不同:"死焉"的"死"是不及物動詞,是一般的意義,如"虢叔死焉";"死之"的 "死"是及物動詞,表示殉難,如《左傳宣公二年》"提彌明死之"。 "焉"字雖然是一個代詞,但由於它的位置經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漸取得了語氣詞的 性質。有時候,它和"於"字介賓片語同時出現,它的代詞性就沖淡了,而它的語氣詞性質 就更為突出了。例如: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
("焉"和"於國"同時出現。)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焉"和"於我心"同時出現。)有時候,"焉"字雖然沒有和"於"字介賓片語同 時出現,但也完全失去了代詞性,只能算是純粹的語氣詞,帶有指點引人注意的語氣。例如: 擊之,必大捷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論語·先進)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國語·晉語)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最後兩個例子最富有 啟發性,這兩個例子都是平行的句法,第三個例子上文用"矣"下文用"焉",第四個例子 上文用"焉"下文用"也",試加比較,可以看出"焉"字所表示的語氣來。這種用法的 "焉"字有點像現代漢語的"啊"字,但不是每一句的"焉"字都能用"啊"來對譯。以上 只算"焉"字的活用法,"焉"字的正常用法仍然應該是指示代詞兼語氣詞。 正如"矣"字一樣,"焉"字也可以用於疑問句,在這種情況下,"焉"字仍然保持著 原來的語法意義,不過由於句子裏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所以"焉"字似乎也幫助表示疑 問語氣罷了。例如: 君何患焉?(左傳隱公元年)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梁惠王上) 此外,古書上還有些"焉"字用於句中,似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例如: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於天子,天子焉始乘舟。(呂氏春秋·季春紀) 公輸子自魯南游楚,焉始為舟戰之器。(墨子·魯問) 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墨子·兼愛上)這種"焉" 字又可以寫作"安"或"案",《荀子》書中比較常見。例如: 故先王聖人安為之立中制節。(荀子·禮論)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荀子·臣道)有人把這種"焉"字解釋為"於是""乃" "則",認為是連詞。其實這種用法的"焉"字和指示代詞的"焉"字仍然相通。如果說, 指示代詞的"焉"字用於句尾有可能逐漸取得語氣詞的性質,那麼當它用於句中從而逐漸取 得某種關聯詞的性質並不是不可能的。但是"焉"字的這種用法似乎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 展,所以一般古書上並不常見。 |
上一篇: 判斷句,也字
下一篇: 否定句,否定詞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