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否定句,否定詞

2010-12-29 |浏览:28815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古漢語通論(九)

 

否定句,否定詞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須有否定詞。否定詞可以是副詞,如""

 

"""""""""""";可以是動詞,如"";也可以是代詞如""

 

""字是一個否定性的無定代詞,漢代以前很少當""字講,見下文)。例如:

 

朽木不可雕也。(論語·公冶長)

 

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

 

王鬥曰:"否。¼¼"(戰國策·齊策)

 

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上)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在上古漢語裏,用""""""""四個否定詞的否定句有一個特點:賓語如

 

果是一個代詞,一般總是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1]"""",下文就要談到。。(左傳宣公十五年)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禮記·禮運)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在第一個例子裏,""""的賓語,

 

放在""的前面,現代漢語卻只能說"不知道我"(不了解我)。第二個例句"毋吾以也"

 

中的""是動詞""的賓語,放在""的前面;但按現代漢語的結構,""必須放

 

""的後面。其餘由此類推。有人把上面所舉的這類句子叫做倒裝句,那是不對的。在

 

上古漢語裏,這是最正常的結構,而不是"倒裝"。這個規律在用否定詞""""的句

 

子裏最為嚴格,很少例外。直到後代,由於仿古的關係,古文家仍然運用這一類結構。

 

至於用""""""""四個否定詞的否定句,就不能運用這種結構了,這是

 

因為""""所限制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見下文),""字是否定整個謂語的,而

 

""字本身就是動詞。

 

從賓語來看,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也不能用這種結構。""""一類

 

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詞,也不能用這種結構。例如:

 

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論語·雍也)

 

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未絕鼓音。(左傳成公二年)

 

若不君,將焉用之?(左傳昭公四年)

 

吾不能早用子。(左傳僖公三十年)

 

現在我們把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九個否定詞""""""""""""

 

""""""分别加以敘述。

 

(1)""""

 

""""在詞彙意義上是相同的,它們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但是,它們的語法

 

意義有細微的區别。區别在於:""字後面的動詞既可以是及物動詞又可以是不及物動

 

詞;既可以帶賓語,又可以不帶賓語。例如: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老婦不聞也。(戰國策·趙策)

 

不問馬。(論語·鄉黨)""字後面的動詞一般是及物動詞,而且動詞後面往往不帶

 

賓語。例如:

 

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左傳隱公元年)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戰國策·趙策)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禮記·學記)""字後面的動詞帶賓語的,非常少

 

見,如"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都不能否定名詞。用在""字後面的名詞用如形容詞或動詞;用在

 

""字後面的名詞用如及物動詞。例如:

 

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

 

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傳莊公十年)

 

(2)""""

 

""""在詞彙意義上是相同的,它們通常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等於

 

現代漢語的"不要"""。例如:

 

大毋侵小。(左傳襄公十九年)

 

毋妄言,族矣!(史記·項羽本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孟子·梁惠王下)

 

古書上""字常常寫作""字。例如:

 

無使滋蔓。(左傳隱公元年)

 

無生民心。(左傳隱公元年)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無令輿師陷入君地。(左傳成公二年)

 

無欲速,無見小利。(論語·子路)

 

在語法意義上,""""相當,""""相當。""字後面的動詞一般

 

帶賓語,""字後面的動詞一般不帶賓語。但是,正如""""的區别不嚴格一樣,

 

""""的區别也不嚴格。孟子:"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動詞後面卻是帶賓語的。

 

正如""""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後面的名詞也用如動詞。下面是

 

""字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的例子:

 

毋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有時候,""字並非用於祈使句,而是用於陳述句。這樣,它就不再表示禁止;它的

 

意義和""字差不多。例如:

 

齊侯欲勿許。(左傳襄公三年)

 

魯人欲勿殤童汪踦。(禮記·檀弓下)

 

(3)""

 

""字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等於現代漢語動詞前的"沒有"。例如: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

 

宣子未出山而複。(左傳宣公二年)

 

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未嘗"是一個凝固形式(不是"未嘗君之羹""未嘗"),它表示"不曾""

 

¼¼"的意思。"""未嘗"的區别是:""著重在和將來實現的可能性對比(孟

 

·滕文公下:"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或和已經實現的

 

事情對比(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而"未嘗"則是簡單地否定過

 

去。例如:

 

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戰國策·齊策)

 

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莊子·養生主)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論語·述而)

 

有時候,""字並非用來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它只表示一種委婉的否定。在這種情

 

況下,它和""字的意義差不多。例如: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戰國策·齊策)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

 

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蹠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孟子·滕文公下)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莊公十年)

 

(4)""

 

""字和作為應答之詞的""字是對立的。常用於單詞句,等於現代漢語的""

 

"不是的"。例如: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

 

(孟子·滕文公上)

 

宣王說,曰:"寡人愚陋,守齊國唯恐夫擅之,焉能有四焉?"王鬥曰:"否。¼¼"(戰國策·

 

策)

 

""字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裏,它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如: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傳宣公二年)

 

(5)""

 

""字用於判斷句裏,否定謂語和主語的關係。例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上)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這種""字雖可譯成現代的"不是",但它的語法意義和"不是"完全不同:"不是"

 

係詞""字前面加否定詞""字;""字在上古漢語裏不是係詞,它是一個簡單的否

 

定副詞,它所否定的是整個謂語。這一點,我們在古漢語通論(七)裏已經討論過了。

 

""字又用來否定行為或性質,表示對某一事實的否認。在這種情況下,它往往具有

 

撇開的作用。例如: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論語·雍也)

 

非曰能之,願學焉。(論語·先進)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

 

公孫丑下)

 

有時候,它不是撇開,而是用於假設。在這種情況下,""字等於說"若非""

 

"。例如:

 

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

 

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盡心上)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孟子·盡心上)

 

古書上""字又寫作""。例如: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詩經·邶風·柏舟)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經·衛風·氓)

 

(6)""

 

""""的反面,它所否定的是名詞或名詞性片語。這名詞或名詞性片語是

 

""字的賓語。例如:

 

人誰無過?(左傳宣公二年)

 

無怨無德,不知所報。(左傳成公三年)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戰國策·趙策)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字在某些古書上又寫作""。《周易》一律寫作"",《莊子》大多數地方寫

 

""。例如:

 

不出戶庭,無咎。(周易·節)

 

"",災禍。)

 

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莊子·徐無鬼)

 

有的古書上又寫作""。例如:

 

然使十人樹之,一人拔之,則毋生楊矣。(韓非子·說林上)

 

衆口所移,毋翼而飛。(戰國策·秦策)

 

""又可以說成"無有",意義差不多。例如:

 

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乎?(左傳成公二年)

 

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左傳成公三年)

 

雖無有質,誰能間之?(左傳隱公三年)

 

"",人質。""jiàn,離間。)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戰

 

國策·趙策)

 

偶然又說"不有",或者用在否定詞的後面表示雙重否定;或者用在無主語的分句裏。

 

例如: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左傳宣公二年)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論語·雍也)

 

"",宗廟之官。""tuó  ,人名,衛國的大夫,有口才。"",人名,宋國的公子,有美

 

色。)

 

""""在語法上的分工是:""字是副詞,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詞和動詞;

 

""字是動詞,它所否定的是名詞。前面已經說過,""字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或形容

 

詞,""字後面的動詞或形容詞則用如名詞。例如: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論語·學而)

 

(朱熹注:"常人溺於貧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可見無諂無驕不等於不諂不

 

驕。)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

 

(朱熹注:"均則不患於貧而和,和則不患於寡而安,安則不相疑忌,而無傾覆之患。"可見無貧無

 

寡無傾不等於不貧不寡不傾。)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戰國策·齊策)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梁惠王上)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同上)

 

""字又用於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義和""字完全相同。見上文。

 

7""

 

""字是一個否定性的無定代詞,現代漢語裏沒有和它相當的代詞。如果要把它的意

 

義譯成現代漢語,可以譯為"沒有誰""沒有哪一種東西(事情)"等等。""字前面可

 

以出現它所代替的名詞,也可以不出現它所代替的名詞。例如:

 

群臣莫對。(戰國策·楚策)

 

(群臣沒有誰回答。)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沒有哪一種善事比這個更大。)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莊子·秋水)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左傳宣公二年)

 

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

 

前三個例子都有""字所代替的名詞或名詞性的片語,後兩個例子沒有。

 

上古時期""字有時也用作否定副詞,相當於""。例如:

 

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詩經·小雅·小旻)

 

漢代以後,""字常常用於祈使句,當""字講,表示禁止。例如:

 

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記·商君列傳)

 

(徇:示衆。)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杜甫:曲江二首)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敘述句,矣字,焉字

下一篇: 疑問句,疑問詞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