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詞(十一)89 字
紀載 監撫 遊揚 抗奮 沉沒 通達 辨析判切 推移草 聞宿隨沮 擬測 當須
饒秀麗工 博核 奇偶 丹紅 允舛 甯豫尚攸甫聊匪厥
經典 簡篇 詞賦序銘誄贊章表 風騷 翰藻 韻律 榮華 軌範規則准 昆弟 形跡 綺練 倫
常 綱維 契幾 始終 羞辱
732.【紀】
(一)絲的頭緒,絲的條理。禮記禮器:"~散而眾亂。"淮南子泰族:"繭之性為絲,
然非得女工煮以熱湯,而抽其統~,則不能成絲。"引申為法度,紀律,準則。揚雄解嘲:
"吾聞上世之士,人綱人~,不生則已,生必上尊人君,下榮父母。"
(二)記載。蕭統文選序:"若其~一事,詠一物。"韓愈進學解:"~事者必提其要。"
注意:在這個意義上也寫作"記"。史記太史公自序:"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
(三)十二年為一紀。國語晉語:"蓄力一~,可以遠矣。"李商隱馬嵬詩:"如何四
~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年紀"二字連用,等於說年代。謝靈運山居賦:"爰暨山
樓,彌歷年~。"
[辨]記,紀。在"記載"這個意義上,二者相通,但各有一些習慣用法,不容相混。
如"五帝本紀"不作"五帝本記","漢紀"不作"漢記",而"史記"也不作"史紀"。
至如"記"作為一種文體(奏記,遊記),則是"紀"所沒有的意義。
733.【載】
(一)用車裝載。禮記檀弓上:"南宮敬叔反,必~寶而朝。"戰國策楚策四:"飯封
祿之粟,而~方府之金。"引申為用船或其他工具裝載。柳宗元三戒:"黔無驢,有好事者
船~以入。"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不動許多愁。"又特指乘車。司馬遷
報任安書:"昔衛靈公與雍渠同~,孔子適陳。"漢樂府陌上桑:"使君謝羅敷,寧可共~
不?"又為負擔,承載。禮記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華嶽而不重。"
又:"萬物~焉。"荀子王制:"水則~舟,水則覆舟。"
(二)記載。蕭統文選序:"推而廣之,不可勝~矣。"
(三)開始。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陽。"孟子滕文公下:"湯始征,自葛~。"(葛:
古國名。)
(四)動詞或形容詞詞頭。詩經邶風凱風:"~好其音。"陶潛歸去來辭:"~欣~奔。"
(五)讀 zǎi。年。尚書堯典:"朕在位七十~。"蕭統文選序"蓋乃事美一時,語流
千~。"
734.【監】
(一)讀 jiàn。對著盆水照看自己的形象。尚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
當於人~。'"又名詞。用來照看自己形象的器具。這個意義又寫作"鑑"、"鑒"。左傳
莊公二十一年:"王以後之鞶鑒予之。"後代又寫作"鏡"。按:原始的鏡子只是以盤盛水,
先秦時代已有了銅鏡;至於玻璃鏡子,那是近代才有的。"監"字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借鑒。
論語八佾:"周~於二代,鬱鬱乎文哉!"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二)讀 jiān。自上視下。詩經大雅皇矣:"~觀四方。"蕭統文選序:"餘~撫餘
閒,居多暇日。"引申為察看,督促。禮記王制:"~於方伯之國。"今成語有"互相~督。"
735.【撫】
(一)撫摩。禮記喪服大記:"主人降,北面於堂下,君~之,主人拜稽顙。"引申為
安撫,撫慰。史記淮陰侯列傳:"鎮趙~其孤。"這個意義古書中也寫作"拊"。左傳宣公
十二年:"王巡三軍,拊而勉之。"史記勾踐世家:"拊循其市民。"又淮陰侯列傳:"且
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二)拍,敲。李白蜀道難詩:"以手~膺坐長歎。"這個意義古書也作"拊"。尚書
舜典:"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石:樂器,石磬之類。)禮記喪服大記:"凡主人之
出也,徒跣,扱衽,拊心,降自西階。"(徒跣:赤足。扱衽:提著衣襟。拊心:即捶胸。)
引申為撫弄,彈奏。庾信春賦:"玉管初調,鳴弦暫~。"
(三)按,握。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劍從之。"孟子梁惠王下:"夫~劍疾視。"
引申為據有,佔有。左傳襄公十三年:"~有蠻夷。"又昭公三年:"~有晉國。"
[辨]拊,撫,拂。三者都有"撫摩"的意思。"拊"和"撫"是古今字。先秦兩漢古
籍中,(一)(二)兩種意義多作"拊",兩漢以後多作"撫"。後代於"撫恤"、"巡撫"
等義只用"撫",不用"拊"。"拂"在"撫弦"這種用法上,有時作"拂弦"。如李端聽
箏詩:"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在"撫循","敲擊"等意義上決不能用"拂"。
736.【遊】
(一)在水面上浮行。詩經邶風穀風:"就其淺矣,泳之~之。"引申為浮動,飄蕩不
定。晏殊踏莎行詞:"爐香靜逐~絲轉。"(二)通"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於楚。"
歐陽修浪淘沙詞:"今日北池~,漾漾輕舟。"[游揚]雙聲連綿字。稱揚。蕭統文選序:
"頌者所以~揚德業。"注意:凡有關水中的活動,只能用"遊",不可用"遊";而有關
陸上活動的,"遊"與"遊"可以通用。參看第六單元的[遊]字條及[辨](508 頁)。
737.【揚】
(一)舉起來。禮記檀弓下:"杜簣洗而~觶。"(觶 zhī:酒器。)又:"~其目
而視之。"引申為拋起來,播揚。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楚辭漁父:
"何不淈其泥而~其波?"枚乘上書諫吳王:"一人炊之,百人~之。"成語有"~湯止
沸"。又為飛揚,飄揚。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大車~
飛塵。"
(二)振奮、昂奮、杜甫新婚別詩:"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得意愉快
的樣子。荀子儒效:"~~如也。"史記管晏列傳:"擁大蓋,策駟馬,意氣~~,甚自得
也。"這個意義也作"陽陽"。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
(三)稱說,傳播,宣揚。禮記中庸:"隱惡而~善。"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是自
明~主上之過。"曹植白馬篇詩:"~聲沙漠垂。"[對~]受天子賞賜後的頌揚之詞。原
意是說答對君命,並向眾臣宣揚天子的美德。詩經大雅江漢:"虎拜稽首,對~王休。"(虎:
召穆公的名。休:美。)後來成為答對天子的套語。偽古文尚書說命下:"說拜稽首曰:'
敢對~天子之休命!'"(說 yuè:傳說。)
(四)兵器(斧鉞之類)。詩經大雅公劉:"干戈戚~。"
(五)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尚書禹貢:"淮海
惟~州。"
738.【抗】
(一)抵禦,抵抗。列子黃帝:"而以道與世~。"李華吊古戰場文:"古稱戎夏,不
~王師。"引申為不順從,違抗。荀子臣道:"有能~君之命。"又為剛正不屈,持正不阿。
蕭統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直。""抗疏"二字連用,表示上書直陳。揚雄解
嘲:"獨可~疏,時道是非。"杜甫秋興詩:"匡衡~疏功名薄。"又為對抗。史記貨殖列
傳:"所至,國君無不與之分庭~禮。"
(二)舉。禮記文王世子:"~世子法於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
(伯禽:周公之子。)孔稚圭北山移文:"~塵容而走俗狀。"引申為高。楚辭哀郢:"堯
舜之~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739.【奮】
鳥舉翅飛翔。詩經邶風柏舟:"靜言思之,不能~飛。"禮記樂記:"羽翼~。"引申
為舉起來。賈誼過秦論中:"~臂於大澤。"楊惲報孫會宗書:"~袖低昂。"揚雄解嘲:
"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其筆。"又為振作,振奮,發揚。禮記樂記:"~至德之光。"賈
誼過秦論上:"~六世之餘烈。"
740.【沈】(沉)
(一)沒入水中。與"浮"相對。詩經小雅菁菁者莪:"載~載浮。"賈誼吊屈原賦:
"側聞屈原兮,自~汨羅。"引申為沉溺,陷溺。偽古文尚書胤征:"~亂於酒。"司馬遷
報任安書:"何至自~溺縲絏之辱哉?"又為不顯露,深沉。尚書洪范:"~潛剛克。"蕭
統文選序:"事出於~思。"文心雕龍物色:"陰~之志遠。"又引申為沉埋,埋沒(後起
義)。左思詠史詩:"世胄躡高位,英俊~下僚。"李煜浪淘沙詞:"金劍已~埋,壯志蒿
萊。"又為銷沉,低沉。駱賓王在獄詠蟬詩:"風多響易~。"又為落下去。辛棄疾生查子
詞:"紅日又西~。"
(二)深,深重。杜甫新婚別詩:"~痛迫中腸。"李清照如夢令:"~醉不知歸。"
[沈沈]深邃或濃重的樣子。柳永雨霖鈴詞:"暮藹~~楚天闊。"蘇軾春宵詩:"鞦韆院
落夜~~。"[沈吟]疊韻連綿字。反覆思量。曹操短歌行:"但為君故,~吟至今。"辛
棄疾沁園春詞:"~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注意:"沈"字後代多寫作"沉",但於姓(讀 shěn)仍作"沈"。
741.【沒】
(一)讀 mò。沉入水中有所取。莊子達生:"若乃夫~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
蘇軾日喻:"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矣。"引申為沉沒,沉。史記滑稽列傳
(褚少孫補):"始浮,行數十裡乃~。"又為淹沒,埋沒。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補):"水
來漂~,溺其人民。"李華吊古戰場文:"積雪~脛。"又為隱匿(對"出現"而言)。盧
照鄰長安古意:"遙遙翠幰~金堤。"蘇轍快哉亭記:"晝則舟楫出~於其前。"今成語有
"神出鬼~"。"出~無常"。又為覆沒。司馬遷報任安書:"陵未~時,使有來報。"
(二)死,去世(委婉語)。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陶潛詠荊軻詩:"其人
雖已~。"李華吊古戰場文:"其存其~,家莫聞知。"[~世]終生,一輩子。論語衛靈
公:"君子疾~世而名不稱焉。"司馬遷報任安書:"鄙陋~世。"永久,永遠。禮記大學:
"此以~世不忘也。"
(三)依法收取犯人的財產家人入官。漢書刑法志:"妾願~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本相侔,則~為奴婢。"現代有雙音詞"~收"。
[辨]歿,沒。"歿"只用於"去世"一個意義,與"沒"通。其餘都不能用"歿"。
742.【通】
(一)通,通到。莊子秋水:"舟車之所~。"又特指國與國之間的交通。漢書張騫傳:
"大宛聞漢之饒財,欲~不得。"又:"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滇國。"引申為往來交好,
酬酢。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諸所與交~,無非豪桀大猾。"漢書季布傳:"吾聞曹丘生
非長者,勿與~。"世說新語簡傲:"主已失望,猶冀還當~。"又為靈活,變化,變通。
文心雕龍熔裁:"變~以趨時。"又物色:"曉會~也。"
(二)搞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左傳成公十六年:"宣伯~於穆薑。"又昭公二十年:"公
子朝~於襄夫人宣姜。"
(三)形容詞。四通八達的,往來無阻的。跟"窮"相對。司馬遷報任安書:"~都大
邑。"又用來比喻得志。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亦樂。"由四通八達引申為
淹通,淵博。許慎說文解字敘:"不見~學。"又:"博采~人。"後漢書杜林傳:"博洽
多聞,時稱~儒。"又動詞。通曉。漢書王吉傳:"吉兼~五經。"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
厚少精敏,無不~達。"
(四)形容詞。共同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義也。"引申為全。孟子離婁下:
"匡章~國皆稱不孝焉。"
743.【達】
(一)通到,到。尚書禹貢:"浮於淮泗,~於河。"論語子路:"欲速則不~。"引
申為通曉事理。論語雍也:"賜也~,於從政乎何有?"(賜:端木賜。)又鄉黨:"丘未
~,不敢嘗。"沈約謝靈運傳論:"妙~此旨,始可言文。"又為豁達,不為世俗之見所局
限(後起義。)世說新語德行:"效之,不亦~乎?"王勃滕王閣序:"所賴君子見幾,~
人知命。"
(二)得志,得行其道。跟"窮"相對。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則兼善天下。"
引申為通顯,顯貴。左思詠史詩:"主父宦不~。"(主父:指漢主父偃。主父是姓。)李
密陳情表:"本圖宦~,不矜名節。"杜甫歲晏行:"高馬~官厭酒肉。"
(三)通行的,共同遵行的。禮記中庸:"天下之~道也。"
[辨]通,達。"通"與"達"古雙聲("達"古音如"撻")二字音近義通,但也有
一些差別。"通"字多指通往、通向;"達"字多指達到、到達。因此,如"通西域"、"通
四夷"就不能用"達"。"不通"也不等於說"不達"。用作形容詞時,"通"字多指接觸
面廣,"達"字多指胸懷寬,因此,"通人"不等於"達人"。
744.【辨】
(一)判別,分別。荀子榮辱:"目~白黑美惡,耳~音聲清濁,口~酸鹹甘苦。"
(二)通"辯"。陶潛飲酒詩:"此中有真意,欲~已忘言。"蕭統文選序:"謀夫之
話,~士之端。"文心雕龍情采:"莊周雲,'~雕萬物'。"又:"豔采~說。"
[辨]辨,辯。"辨"從"刀"(原作"辦"),本義是用刀剖分物體;"辯"從"言",
本義是爭論或爭辯。但在古代,兩字可以通用。如莊子秋水的"不辯牛馬",陶潛飲酒詩中
的"欲辨已忘言"都是互用的。後代兩字才嚴格地分別開來,"辯論"不作"辯論","辨
別"不作"辯別"。
745.【析】
劈。詩經齊風南山:"~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引申為剖分。揚雄解嘲:"~人之圭。"
又為辨析,解釋,分析。陶潛移居詩:"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蕭統文選序:"論則
~理精微。"
746.【判】
(一)分,分開,分離。國語周語:"若七德離~,民乃攜貳。"(攜:離。)引申為
區別,分辨。蘇洵六國論:"強弱勝負已~矣。"今成語有"~若兩人"。
(二)分辨其是非而加以裁斷。北齊書許惇傳:"以能~斷,見知時人。"又特指官府
判斷案件。宋書孔 傳:"醒時~決,未嘗有壅。"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狀,辭
甚巽。"[~官]唐宋時代地方長官的僚屬。
(三)拚,捨棄。吳越春秋勾踐代吳外傳:"一士~死兮而當百夫。"王偁東都事略卷
九十五:"能自~命者,能殺人也。"引申為表示豁出去。杜甫曲江對酒詩:"縱飲久~人
共棄。"按:唐詩中用作這個意義時都讀平聲(pān)。這種意義後來也作"拚"(今讀 pīn)。
(四)高位兼低職,或出任地方官叫"判"(後起義)。韻會:"宰相出典州曰~。"
宋史趙挺之傳:"既而坐不論蔡確,通~徐州。"(趙原為監察禦史。)
747.【切】
(一)讀 qiē。用刀切開。禮記內則:"~蔥若薤。"白居易輕肥詩:"膾~天池鱗。"
[一~(qiè)]一律,一概。史記李斯列傳:"請一~逐客。"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如
曰今日當一~不事事。"
(二)讀 qiē。磨,特指磨骨製成工具。詩經衛風淇奧:"如~如磋,如琢如磨。"[
~齒]表示憤恨到了極點。史記刺客列傳:"此臣之日夜~齒腐心也。"劉伶酒德頌:"怒
目~齒。"今有成語"咬牙~齒"。按:今於"切磋"的"切"讀陰平(qiē),"切齒"的
"切"讀去聲(qiè)。
(三)讀 qiè。近,貼近。周易剝卦:"~近災也。"引申為"切身"、"切膚"。引
申為密合。文心雕龍物色:"故巧言~狀,如印之印泥。"又為不浮,跟"浮"相對。沈約
謝靈運傳論:"若前有浮聲,則後須~響。"又為急迫。李密陳情表:"詔書~峻,責臣逋
慢。"又為急促,淒切。辛棄疾賀新郎詞:"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柳永雨霖鈴詞:
"寒蟬淒~。"[~~](1)懇切的樣子。論語子路:"~~偲偲,怡怡如也。"(偲偲 sī
sī:互相責備的樣子。怡怡 yí yí :和樂的樣子。)(2)淒切的樣子。柳永傾杯詞:"~~
蛩吟如織。"(蛩 qió ng:蟋蟀。)注意:"切切"連用,所表示的意思還很多,往往隨上
下文義變動,如白居易琵琶行的"小弦~~如私語"是形容聲音的細微。
748.【推】
(一)以手從後用力使物體前移。左傳成公二年:"苟有險,餘必下~車。"引申為移。
史記淮陰侯列傳:"解衣衣我,~食食我。"又為順著遷移。周易繫辭上:"剛柔相~而生
變化。"又下:"寒暑相~而歲成焉。"楚辭漁父:"聖人不凝滯於物,故能與世~移。"
(二)推廣。孟子梁惠王上:"故~恩足以保四海,不~恩無以保妻子。"引申為推論。
韓非子五蠹:"~是言之,是無亂父子也。"
(三)舉,推舉。禮記儒行:"~賢而進達之。"偽古文尚書周官:"~賢讓能。"司
馬遷報任安書:"教以慎於接物,~賢進士為務。"
749.【移】
(一)遷移,移動。孟子梁惠王上:"河內凶,則~其民於河東。"王勃滕王閣序:"物
換星~幾度秋。"引申為改變,變化。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荀子樂論:"~
風易俗,天下皆寧。"又為動搖。孟子滕文公下:"貧賤不能~,威武不能屈。"鄒陽獄中
上樑王書:"豈~於浮辭哉?"
(二)傳遞[文書]。漢書劉歆傳:"歆因~書太常博士,責讓之曰。"又龔遂傳:"~
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引申為文體的一種。孔稚圭北山移文:"馳煙驛路,勒~山
庭。"按:移有文移武移兩種。文移是譴責性的公文,唐代成為官府各平行機構之間相互交
涉的一種文書;武移則跟檄文相似,是一種聲討性的公文。
[辨]遷,移,徙。參看第七單元"徙"字條。
750.【革】
(一)去毛的獸皮。詩經召南羔羊:"羔羊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齒~則
君地生焉。"
(二)皮制的戰時護身用具。即甲、盾之類。莊子徐無鬼:"兵~之士樂戰。"孟子公
孫醜下:"威天下不以兵~之利。"也指代戰爭,常"金~"(兵~)連用。揚雄解嘲:"金
~已平。"
(三)皮制的樂器,如鼓等。古代八音之一。韓愈送孟東野序:"金石絲竹匏土~木八
者,物之善鳴者也。"
(四)變革,除去舊的(換上新的)。周易雜卦傳:"~,去故也。"又革卦:"天地
~而四時成。湯武~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沈約謝靈運傳論:"仲文始~孫許之風。"
(五)讀 jí 。急,重。特指疾病重。禮記檀弓上:"夫子之病~矣。"又:"子之病
~矣。"
751.【聞】
(一)聽見。孟子梁惠王上:"~其聲,不忍食其肉。"又為聽說,知道。左傳隱西元
年:"公~其期,曰:'可矣!'"戰國策趙策四:"老婦不~也。"又特指使皇帝聞。司馬
遷報任安書:"陵敗書~,主上為之食不甘味。"揚雄解嘲:"下觸~罷。"李密陳情表:
"謹拜表以~。"又引申為名詞。知識,見聞。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諒:
誠信。)又為傳說,事蹟。司馬遷報任安書:"綱羅天下放失舊~。"注意:在古代漢語中,
"聞"沒有"嗅"義。
(二)讀 wèn。名聲,聲望。詩經大雅卷阿:"令~令望。"孟子告子上:"令~廣
譽施於身。"
[辨]聽,聞。"聽"是一般的聽,"聞"是聽見,意義不同。"聞"與"聽"的關係
等於"見"與"視"的關係,所以禮記大學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752.【宿】
(一)住宿,過夜。論語微子:"止子路~。"孟子公孫醜下"三~而後出晝。"(晝:
齊國地名。)引申為夜。齊民要術水稻:"淨淘種子,漬經三~。"(漬 zì:浸泡。)又
為隔夜的。溫庭筠酒泉子詞:"~妝惆悵依高閣。"周邦彥蘇幕遮詞:"葉上初陽乾~雨。"
〔~衛〕宮中的衛隊。因為是值宿的,所以叫"宿衛"。楊惲報孫會宗書:"幸賴先人緒業,
得備~衛。"又為動詞。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其弟章入~衛於漢。"漢書霍光傳:"入~
衛,察奸臣變。"
(二)舊日,素來。三國志諸葛亮傳:"~服仰備。"(備:劉備。)又為舊日的,素
來就有的。新唐書李道宗傳:"長孫無忌、褚遂良與道宗有~怨。"[~將]有經驗的老將。
戰國策齊策二:"田朌,~將也。"(朌:讀 bān。)史記魏公子列傳:"晉鄙嚄唶~將,
往恐不聽,必當殺之。"(嚄唶 huòjiè:大聲呼叫談笑。這裡形容威猛。)他如"宿儒"
指飽學的老儒,"名宿"指有某種素養的名流。〔~昔〕早先,向來。曹植白馬篇詩:"~
昔秉良弓。"按:這些意義又可寫作"夙"。參看〔夙〕條。
(三)讀 xiù。星座,星宿。特指二十八宿。列子天瑞:"天果積氣,日月星~不當墜
也。"
[辨]居,住,宿。"居"是定居,"住"是暫住。"住"是比較後起的詞。它的反面
是"去"。"去住"等於說"去留",在這點上"居"和"住"的差別較大。唐代"住"已
有"定居"的意思。杜甫曲江:"故將移住南山邊。"在這種情況下,"居"和"住"是同
義詞。只是後來"居"成為文言,"住"成了口語。"宿"指臨時寄宿或投宿,只住一夜或
兩三夜。現在"宿舍"的"宿"距古義已經很遠了。
753.【隨】
(一)跟隨。莊子人間世:"自吾執斧斤以~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引申為循,
沿著。尚書益稷:"~山刊木。"(刊:伐去。)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聽從。楊惲報孫會
宗書:"而猥~俗之毀譽也。"又表示跟著,順著。楊惲報孫會宗書:"雖雅知惲者,猶~
風而靡。"
(二)隨即,接著。時間副詞。司馬遷報任安書:"~而媒蘖其短。"漢書鄧通傳:"長
公主賜鄧通,吏輒~沒入之。"
754.【沮】
讀 jǔ。阻止。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倉者~君,君是以不果來也。"引申為敗壞,
毀壞。司馬遷報任安書:"以為僕~貳師,而為李陵遊說。"又為喪氣,頹喪。嵇康幽憤詩:
"神辱志~。"蘇軾賈誼論:"一不見用,則憂傷病~。"現代有雙音詞"~喪"。
[辨]阻,沮。"阻"的本義是路難行,"沮"是水名。二者只有在"阻止"這種意義
上是相通的,其他全不一樣。於"阻止"的意義先秦古籍多用"沮",後代多用"阻"。參
看"阻"字條。
755.【擬】
(一)比量,比劃。漢書蘇武傳:"複舉劍~之,武不動。"引申為摹擬。漢書揚雄傳:
"雄,心壯之,每作賦,常~以為式。"文心雕龍物色:"瀌瀌~雨雪之狀。"[~古]仿
古,特指詩歌仿古。陸機、陶潛、鮑照等都有"~古"詩。蕭統文選有"雜~"一類。又為
比擬。揚雄解嘲:"戴縰垂纓者,皆~於阿衡。"(縰 xǐ:裡發的絲織物。纓:系冠的絲
帶。"戴縰垂纓"是卿大夫的裝束。阿衡:伊尹,商湯的相。)字也作"儗"。禮記曲禮下:
"儗人必於其倫。"(倫:類。)今成語有"擬於不倫"。
(二)比,比並。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富~於公室。"(公室:指國君。)又貨殖列
傳:"卓王孫田池射獵之樂,~於人君。"
(三)忖度,思量。易經繫辭上:"~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引申為打算,準備。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輒~偃溟渤。"(偃:偃臥,遊息。溟渤:指海。)李
清照武陵春詞:"也~泛輕舟。"又為估量,預料。楊萬里傷春詩:"准~今春樂事濃。"
辛棄疾摸魚兒詞:"准~佳期又誤。"
756.【測】
度量水的深淺。枚乘上書諫吳王:"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之淵。"水經注廬江
水:"其深不~。"引申為設想,預料。左傳莊公十年:"夫大國難~也。"史記魏其武安
侯列傳:"身荷戟馳入不~之吳軍。""不測"連用又常當作"禍患"、"死亡"等不祥事
情的委婉語。如說"倘有不~。"
757.【當】
(一)讀 dāng。對著,面對。禮記曲禮下:"凡奉者~心。"(凡捧物對著胸口。)
論衡變動:"盛夏之時,~風而立。"又用於抽象意義。論語衛靈公:"~仁,不讓於師。"
引申為擋住,阻擋。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車轍。"今成語有"螳臂
~車"。又為抵禦,抵擋。史記項羽本紀:"料大王士卒足以~項王乎?"又:"楚戰士莫
不一以~十。"注意:古代無"擋"字,"當"就是"擋",但讀平聲,不讀去聲。
(二)處在某個地方。孟子公孫醜上:"夫子~路於齊。"揚雄解嘲:"~塗者升青雲。"
又指時間,"當在[??時候]"。孟子滕文公上:"~堯之時,天下猶未平。"
(三)讀 dāng。應該,必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夫魏其毀君,君~免冠解印綬
歸。"李密陳情表:"臣生~殞首。"[何~]幾時(後起義)。杜甫晦日尋崔戢李封詩:
"何~甲兵休?"[會~]將來總會(後起義)。杜甫望嶽詩:"會~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四)讀 dāng。判罪,判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棄市。"
(不是說"應當棄市",而是說"其罪合於棄市而判處以死刑。")又李將軍列傳:"漢法:
博望侯留遲後期,~死,贖為庶人。"(判處死刑後,自贖免死,廢為庶人。)
(五)讀 dàng。合適,合宜。孟子萬章下:"會計~而已矣。"司馬遷報任安書:"今
舉事一不~。"文心雕龍麗辭:"務在允~。"
758.【須】
(一)須。漢書高帝紀:"隆准而龍顏,美~髯。"(隆准:高鼻子。)又霍光傳:"疏
眉目,美~髯。"注意:後代因為"須"借來表示(二)、(三)等意義了,所以於"鬍子"
這種意義就另造一個"須"來代替了。
(二)等待。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卬~我友。"(卬áng:代詞。我。)左傳成公十
二年:"日雲暮矣,寡人~矣,吾子其入也。"又為遲延,遲緩。左傳成公二年:"師敗矣,
子不少~,眾懼盡。"(意思是說:要打軍隊會敗的,您不少遲延一會以待援軍,一打怕要
全軍覆沒。)[須臾]短暫的時間。禮記中庸:"不可~臾離也。"劉伶酒德頌:"萬期為
~臾。"
(三)動詞。要,需要。沈約謝靈運傳論:"若前有浮聲,則後~切響。"林逋梅花詩:
"不~檀板共金樽。"
(四)助動詞。必要,應當。漢書馮奉世傳:"不~煩大將。"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
北詩:"白日放歌~縱酒。"
759.【饒】
(一)富,豐足。史記陳丞相世家:"齎用益~,遊道日廣。"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居
川林之~。"引申為多。吳均與顧章書:"偏~竹實。"
(二)寬恕,寬容,原諒(後起義)。鮑照擬行路難詩:"日月流邁不相~。"
760.【秀】
(一)穀類吐穗開花。詩經大雅生民:"實發實~。"論語子罕:"苗而不~者有矣夫!
~而不實者有矣夫!"引申為某些草類開花。詩經豳風七月:"四月~葽。"又為暢茂。歐
陽修醉翁亭記:"佳木~而繁陰。"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優異,特出。沈約謝靈運傳論:
"潘、陸特~。"又:"並方軌前~。"[秀才]才學優異的人。漢代選拔人材所定的名稱。
李密陳情表:"舉臣~才。"按:東漢人為避光武帝諱,曾改"秀才"為"茂才",後代仍
稱"秀才"。
(二)俊秀,清秀,美麗。柳宗元愚溪詩序:"清瑩~澈。"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
外而惠中。"
761.【麗】
(一)雙,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豈營~辭,率然對爾。"又:"故~辭之體,
凡有四對。"這種意義也寫作"儷"。文心雕龍麗辭:"則字字相儷。"
(二)附著。周易離卦:"日月~乎天,百穀草木~乎土。"現代有雙音詞"附~"。
(三)華美。曹丕典論論文:"辭賦欲~。"沈約謝靈運傳論:"雖清辭~曲,時發乎
篇。"文心雕龍情采:"為文者淫~而煩濫。"引申為美貌,漂亮。特指女性的美貌。杜甫
麗人行:"長安水邊多~人。"
[辨]美,麗。在"美麗"、"華美"這種意義上,二者是同義詞。但"麗"應用的範
圍比較狹,多表示具體的事物,而且只限於衣飾、宮室、器皿、容貌和顏色等視覺所能及的
方面,如"絢麗","都麗","秀麗"等。"美"就不同,各種感官所及的方面,都可以
用"美"來表示,既可用於具體事物,也可用於抽象事物,應用範圍極廣。
762.【工】
(一)工人,有技藝的人。論語衛靈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滕文公上:
"百~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二)精巧。沈約謝靈運傳論:"~拙之數。"韓愈進學解:"子雲相如,同~異曲。"
引申為擅長。韓非子五蠹:"~文學者非所用。"楚辭離騷:"固時俗之~巧兮。"古詩上
山采蘼蕪:"新人~織縑,故人~織素。"
763.【博】
(一)寬廣,廣闊。禮記中庸:"~厚配地,高明配天。"引申為廣泛,普遍。論語雍
也:"~施於民,而能濟眾。"今成語有"旁征~引。"又特指學識、技藝或文才的廣博。
文心雕龍情采:"使文不滅質,~不溺心。"今成語有"~大精深",雙音詞有"淵~",
"該~"。
(二)古代一種賭輸贏的遊戲(與棋相仿)。論語陽貨:"不有~弈者乎?為之猶賢乎
已!"孟子離婁下:"~弈好飲酒。"引申為賭博。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聞趙有處士毛
公藏於~徒。"又刺客列傳:"魯句踐與荊軻~。"
764.【核】
(一)考究其內在的意義。孔稚圭北山移文:"~玄玄於道流。"引申為一般的查對,
考核。如說"~算"。
(二)謹嚴。後漢書第五倫傳:"峭~為方。"文心雕龍熔裁:"才~者善刪。"注意:
"覈"字後來都通作"核"。
765.【奇】
(一)異乎尋常的。跟"正"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願足下假臣~兵三萬人。"韓
愈進學解:"易~而法,詩正而葩。"特指軍事上或其他鬥爭策略上出人意料的措施。揚雄
解嘲:"曾不能畫一~,出一策。"又:"留侯畫策,陳平出~。"又意動用法,表示"以
為奇。"史記項羽本紀:"梁以此~籍。"(梁:項梁。籍:項羽的名。)引申為卓越,奇
特。司馬遷報任安書:"然僕觀其為人,自守~士。"陶潛詠荊軻詩:"~功遂不成。"注
意:在古代漢語裡,"奇"和"怪"意義大不相同,"奇"不能解作"奇怪"。
(二)讀 jī。單數,不成雙的。跟"偶"相對。禮記投壺:"一算為~。"又:"遂
以~算告曰。"(算:投壺用的箭。)周易繫辭下:"陽為~,陰為耦。"古人認為單數不
成雙,不吉利,所以於人的命運不好也叫"奇"。常是"數奇"二字連用。史記李將軍列傳:
"以為李廣老,數~,毋令當單于。"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
766.【偶】
(一)土或木作的人像。戰國策齊策三:"有土~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人曰。"
(二)配偶。這個意義古代作"耦"。左傳桓公二年:"嘉耦曰妃。"引申為雙,成雙。
跟"奇"相對。禮記郊特性:"鼎俎奇而籩豆~。"(鼎、俎、籩、豆:都是祭器。)又引
申為二人相對。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言詩書者棄市。"又為對偶,指兩兩相對的語言
形式。文心雕龍麗辭:"奇~適變,不勞經營。"
(三)碰巧,偶然。列子楊朱:"鄭國之治,~耳。"白居易有木詩:"~依一株樹,
遂抽百尺條。"
[辨]偶,耦。從本義看,"偶"是木偶,"耦"是一種耕作方法,二者毫不相干。但
"耦"的引申義"雙數"和"配偶"等,後來被"偶"取代了,兩者遂有了糾葛。在先秦古
籍中,"配偶"的意義一般都寫作"耦";兩漢以後則多作"偶",也可作"耦"。後代在
習慣上"偶語"、"奇偶"、"不偶"中的"偶"不寫作"耦","耦耕"的"耦"不寫作
"偶"。參看第六單元"耦"字條。
767.【丹】
(一)丹砂,朱砂,可以作彩色用。詩經秦風終南"顏如渥~。"文心雕龍情采:"犀
兕有皮,而色資~漆。"引申為赤色,大紅色。揚雄解嘲:"客徒欲朱~吾轂。"王勃滕王
閣序:"飛閣流~。"[~書](1)皇帝賜給功臣的鐵券用丹色書寫,叫"鐵券~書",簡
稱"~書"。司馬遷報任安書:"僕之先非有剖符~書之功。"漢書高帝紀:"又與功臣剖
符作誓,~書鐵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廟。"(2)皇帝的詔書用朱紅書寫,所以"詔書"也
叫"~書"(也叫"~詔")。[~青]繪畫。漢書蘇武傳:"雖古竹帛所載,~青所畫,何
以過子卿!"杜甫丹青引:"~青不知老將至。"
(二)藥物名。漢代以後的道家方士以丹砂、丹汞煉製成的藥叫"丹"。江淹別賦:"守
~灶而不顧。"後世引申為舉凡從藥物中精煉出的成品皆稱作"丹"。
768.【紅】
(一)淺紅,桃紅,粉紅。論語鄉黨:"~紫不以為褻服。"(褻服:家居所穿的。對
朝服、禮服而言。)文心雕龍情采:"間色屏於~紫。"注意:今天所說的"紅",古代叫
"赤","丹","朱",不叫"紅"。"紅"(淺紅)古人認為是一種不莊重的"間色"。
引申為一般的紅色(後起義)。庾信春賦:"面共桃花而競~。"
(二)婦女紡織、針黹操作之類的勞動。漢書景帝紀:"錦繡纂組,害女~者也。"又
哀帝紀:"諸官織綺繡難成,害女~之物,皆止。"按:這種意義,先秦古籍或作"功",
或作"工";兩漢起多作"紅"。而且只限於婦女紡績、刺繡等事。
769.【允】
(一)信,誠。尚書舜典:"夙夜出納朕命,惟~。"又副詞。的確,確實。詩經大雅
公劉:"豳居~荒。"
(二)得當,合適。文心雕龍麗辭:"務在~當。"
(三)答應,許諾。韓愈上鄭尚書相公啟:"不蒙察~。"
770.【舛】
錯亂,違背。楚辭九嘆惜賢:"情~錯以曼憂。"引申為不順利。王勃滕王閣序:"命
途多~。"
771.【寧】
(一)安,安寧。詩經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既安且~。"又節南山:"俾民不~。"
[歸寧]已嫁的女子回家省親。詩經周南葛覃:"歸~父母。"
(二)副詞。難道,豈。詩經小雅小弁:"~莫之知?"蕭統文選序:"大輅~有椎輪
之質?"王勃滕王閣序:"~知白首之心。"
(三)副詞。寧願,寧可。史記項羽本紀:"吾~鬥智,不能鬥力。"今格言有"~為
玉碎,不為瓦全"。
[辨]寧,甯。二字在上古音義皆同,常常通用。後來漸有分工:"寧"(一)寫作"寧";
"寧"(二)(三)寫作"甯",讀 nìng。但是直到中古,仍可用"寧"表示"寧"的三
個意義。
772.【豫】
(一)出遊。特指天子秋日出巡。孟子梁惠王下:"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
吾王不~,吾何以助?一游一~,為諸侯度。'"張衡東京賦:"既春遊以發生,啟諸蟄於
潛戶;度秋~以收成,觀豐年之多稌。"(稌 tú :稻子。)
(二)安樂,舒服。周易說卦上:"有大而能謙必~。"詩經小雅白駒:"逸~無期。"
尚書金縢:"王有疾,弗~。"引申為喜悅。孟子公孫醜:"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哉?
'"文心雕龍物色:"是以獻歲發春,悅~之情暢。"
(三)古代九州之一。大致包括今河南,山東西部,湖北北部等地。尚書禹貢:"荊河
惟~州。"今河南省簡稱"~"。
(四)通"預"。預備。禮記學記:"禁於未發之謂~。"又中庸:"凡事~則立,不
~則廢。"
773.【尚】
(一)上。孟子萬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論古之人。"又:"是~友也。"
引申為加於其上。論語裡仁:"好仁者無以~之。"孟子滕文公上:"皓皓乎不可~矣!"
又為以為上,尊尚,崇尚。禮記檀弓上:"夏後氏~黑。"墨子尚賢上:"不能以~賢事能
為政也。"文心雕龍物色:"析辭~簡。"又為高尚。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
士也。"[~書](1)即書經。漢書藝文志:"事為春秋,言為尚書。"(2)官名。漢書鄭崇
傳:"哀帝擢為~書僕射。"(僕射 yè:尚書之長。)木蘭辭:"木蘭不用~書郎。"
(二)仰攀婚姻。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卓王孫喟然而歎,自以得使女~司馬長卿晚。"
特指娶公主為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列侯多~公主,皆不欲就國。"漢書霍光傳:"桀、
安欲為外人求封,幸依國家故事,以列侯~公主者,光不許。"
(三)副詞。猶,還,又。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夫至門,丞相~臥。"司馬遷報
任安書:"如僕~何言哉!~何言哉!"
(四)副詞。表示祈求或命令,略等於"庶幾"。尚書湯誓:"爾~輔予一人,致天之
罰!"偽古文尚書大禹謨:"爾~一乃心力,其克有動!"
[辨]上,尚。在先秦兩漢古籍中,二者區別不嚴,"上"、"尚"可以通用,如戰國
策趙策的"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詩經魏風陟岵的"上慎旃哉",都作"上"。
兩漢以後二者區別漸嚴,原來可以相通的地方也不再通用了,"尚"的四個意義,都只能寫
作"尚",不能寫作"上"了。
774.【攸】
(一)所。易經坤卦:"君子有~往。"沈約謝靈運傳論:"六義所因,四始~系。"
今成語有"責任~關","罪有~歸"。
(二)動詞詞頭或形容詞詞頭。詩經大雅靈台:"麀鹿~伏。"又小雅斯干:"君子~
甯。"
775.【甫】
(一)始,剛剛。表時間的副詞。漢書匈奴傳:"今歌吟之聲未絕,傷痍者~起。"(唫:
同"吟"。痍:創傷。)沈約謝靈運傳論:"~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
(二)通"父"。上古成年都可稱"父"。貴族男子行冠禮之後,多以"??甫(父)"
為字。詩經大雅烝民:"保茲天子,生仲山~。"左傳宣公二年:"又曰:'袞職有闕,惟
仲山~補之。'"後代尊稱別人的名或字叫"台~"。[章~]古代禮帽的一種。禮帽成年人
才能戴,"章甫"即表明成年男子的身份。論語先進:"端章~,願為小相焉。"禮記儒行:
"長居宋,冠章~之冠。"賈誼吊屈原賦:"章~薦履,漸不可久兮。"
[辨]甫,父。在"甫"(二)的意義上,古代"甫"、"父"通用。如稱孔子為"尼
父",也作"尼甫"(孔子字的全稱是"仲尼甫")。仲山甫、尹吉甫(周宣王時大夫)漢
書古今人名表作"中山父"、"尹吉父"。其他各義,一般各不相通。
776.【聊】
(一)藉,依賴,依靠。王粲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暇日以銷憂。"今成語有"民
不~生"。"聊賴"二字連用,表示憑藉。蔡琰悲憤詩:"雖生何~賴?"[無聊賴][無
聊]太閑了,提不起精神。賀鑄憶故人詞:"人閑晝永無~賴。"李玉賀新郎詞:"鎮無~,
殢酒厭厭病。"
(二)副詞。姑且,暫且。楚辭哀郢:"~以舒吾憂心。"庾信哀江南賦序:"追為此
賦,~以記言。"杜甫登樓詩:"日暮~為梁父吟。"
777.【匪】
(一)竹制的器皿,筐子之類。孟子滕文公下:"東征,綏厥士女,~厥玄黃。"(綏:
安定。"匪"用作動詞:用匪盛著。玄黃,指各種顏色的帛。人們用匪盛著帛迎接周武王。)
這種意義也寫作"篚"。尚書禹貢:"厥篚織文。"(文:錦綺之類。)
(二)不,不是。副詞。詩經衛風氓:"~來貿絲。"又木瓜:"~報也,永以為好也。"
[~人](1)不是自己親近的人。易經比卦:"比之~人,不亦傷乎?"(2)行為不正的人。
李朝威柳毅傳:"不幸見辱於~人。"注意:古代的"匪"不當"土匪"、"匪徒"講。
778.【厥】
(一)代詞。他的,它的。賈誼吊屈原賦:"遭世罔極兮,乃殞~身。"蕭統文選序:
"自炎漢中葉,~塗漸異。"
(二)語氣詞。司馬遷報任安書:"左丘失明,~有國語。"
[辨]其,厥。"其"與"厥"雖是同義詞,但用途廣狹不同。"其"字後面可以是名
詞、形容詞、動詞,也可以是整個動賓結構;"厥"字後面只能是名詞或名詞性片語(詩經
大雅文王有聲:"貽厥孫謀")。又,"厥"字帶有存古性質,後代往往只用於成語中,不
能像"其"字那樣自由運用。
779.【經】
(一)織布縱線為經,跟"緯"(橫線)相對。常用作比喻。文心雕龍情采:"故情者
文之~,辭者理之緯。"又:"~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引申為道路南北走向的為
經(東西走向者為緯)。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九緯。"中醫學於人體氣血循環通路
的主幹叫"經"。如"~絡","~脈"。
(二)經典。封建社會,統治者於體現本階級最高思想準則的著作稱為經。西漢起,尊
儒家的著作為經。漢書藝文志:"詔光祿大夫劉向校~傳諸子詩賦。"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出入~史百子。"後來有"五~"、"九~"、"十三~"等名。引申為各種學術思想流
派對本派權威性著作的尊稱。如"道德~"、"佛~"、"太平~"等。又為某種專門著作
的名稱。如"水~"、"黃帝內~"、"茶~"等。
(三)原則,原則性。跟"權變"和"靈活性"相對。左傳桓公十一年:"權者及於~。"
禮記中庸:"凡為天下國家有九~,曰:修身也,尊賢也??。"柳宗元斷刑論:"~也者,
常也;權也者,達~也。"(達經:實現這個原則。)
(四)經歷,經過。文心雕龍物色:"雖複思~千載,將何易奪?"白居易長恨歌:"悠
悠生死別~年。"
(五)度量,畫分。周禮天官塚宰:"辨正方位,體國~野。"(體:分。)詩經大雅
文王:"~始靈台。"又:"~之營之。"(營:標記,表記。)引申為治理。周禮天官大
宰:"以~邦國,以治官府。"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國之大業。"[~營]謀畫,安
排。文心雕龍麗辭:"奇偶適變,不勞~營。"杜牧阿房宮賦:"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營。"
[~紀]主持,操持,治辦。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又將~紀其家。"
(六)懸起來,懸掛。特指自縊。論語憲問:"自~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史記田單列
傳:"遂~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脰 dòu:脖子。)
780.【典】
(一)簡冊,重要的文獻,書籍。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八索、九丘。"
(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書。八索:有關八卦的書。九丘:九州之志。)又十五年:
"司晉之~籍。"(司:主管。晉:晉國。)引申為前代的典章、文物、故事。左傳昭公十
五年:"數~而忘其祖。"(數:講說。祖:指先人的事業。)[會~]記載一代典章制度
之類的類書。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自序:"官書會~。"現代有雙音詞"~故"。又為應遵守
的規則、法則。文心雕龍情采:"孝經垂~,喪言不文。"引申為禮節,儀式(後起義)。
如說"開國大~","盛~"。
(二)法律,法規。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有~有則,貽厥子孫。"曹操敗軍抵罪令:
"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也。"〔~刑〕(1)刑法,常刑。尚書舜典:"象以~刑。"後
代有成語"明正~刑"(處以死刑)。(2)舊的法度。詩經大雅蕩:"雖無老成人,尚有~刑。"
引申為可學習的楷模,模範。文天祥正氣歌:"~刑在夙昔。"這個意義也寫作"~型"。
蘇舜欽代人上申公祝壽詩:"人思奉~型。"
(三)典雅。指文章有文獻可依,且規範而不粗俗。蕭統答玄圃園講頌啟令:"辭~文
豔,既溫且雅。"顏氏家訓文章:"吾家世文章,甚為~正,不從流俗。"
(四)守,主管。尚書舜典:"命汝~樂。"漢書霍光傳:"還乃為~屬國。"三國志
吳書是儀傳:"專~機密。"古代官名凡帶"典"字的,都是表示它的職掌。如周禮所載的
"~瑞"、"~絲"、"~祀"等。
(五)典當(dàng),用實物作抵押,向高利貸借錢(後起義)。杜甫曲江詩:"朝回日
日~春衣。"
781.【簡】
(一)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狹長竹片。一簡為一行,若干簡並排編起來,成為一篇文
章或一本書,叫做"策"或"冊"。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以往。"
蕭統文選序:"雖傳之~牘,而事異篇章。"
(二)簡略,簡單。論語雍也:"居~而行~,無乃太~乎!"引申為怠慢,傲慢,不
敬。孟子離婁下:"孟子獨不與歡言,是~歡也!"(歡:齊大夫右師王歡。)又:"子敖
以我為~,不亦異乎!"(子敖:王歡的字。)
(三)挑選,選拔。諸葛亮前出師表:"是以先帝~拔以遺陛下。"
782.【篇】
古代文章寫在竹簡上,把首尾完整的一部分用絲繩或皮帶編在一起叫"篇"。司馬遷報
任安書:"詩三百~,大抵聖賢之所為作也。"史記儒林列傳:"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
十~,獨得二十九~,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引申為書的各部分。漢書張禹傳:"時魯扶卿
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第或異。"引申為書籍,典籍。漢書儒林傳:
"觀古今之~籍。"左思詠史:"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籍。"又特指詩歌、辭賦等文藝著
作。沈約謝靈運傳論:"雖清辭麗曲,時發乎~。"蕭統文選序:"降將著河梁之~。"又:
"方之~翰,亦已不同。"
[辨]篇,編。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編"可以作動詞,"篇"則不能。同用作
名詞時,"編"指整部的書,如"簡編","長編",也可指書中較大的一部分,如"上編"、
"下編","前編"、"後編";"篇"則只指"篇章"。"編"比"篇"的外延大。
783.【詞】
(一)詞句,言詞。文心雕龍熔裁:"剪裁浮~謂之裁。"庾信哀江南賦序:"不無危
苦之~。"又為詞章,文詞。蕭統文選序:"~人才子,則名溢於縹囊。"注意:上述這些
意義,後代一般都作"辭",不常作"詞"。
(二)文體的一種。起於唐五代,盛於宋。朱彝尊解佩令詞:"老去填~,一半是空中
傳恨。"
[辨]辭,詞。在言詞和文詞的意義上,"辭"和"詞"是同義詞。在較古的時代,一
般只說"辭",不說"詞",所以周易繫辭說"修辭立其誠",論語季氏說"而必為之辭"。
漢以後逐漸以"詞"代"辭"。如史記儒林列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至於推辭的"辭"
決不寫作"詞";"詩詞"的"詞"決不能作"辭"。參看第二單元"辭"字條。
784.【賦】
(一)田賦,賦稅。尚書禹貢:"厥田惟上下,厥~中上。"漢書哀帝紀:"皆無出今
年租~。"古代按田賦出兵,所以又特指兵賦。論語公冶長:"千乘之國,可使治其~也。"
(二)授與,給與。國語晉語:"公屬百官,~職任功。"呂氏春秋分職:"出高庫之
兵以~民。"漢書平帝紀:"安漢公、四輔、三公、卿大夫、吏民為百姓困乏獻其田宅者二
百三十人,以口~貧民。"(以口:按人口。)又用於抽象意義。文心雕龍麗辭:"造化~
形,支體必雙。"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流形。"後代雙音詞"天~"、"稟
~"由此發展而來。
(三)吟誦或歌詠[詩篇]。左傳隱西元年:"公入而~。"又僖公二十三年:"公子
~河水,公~六月。"(公子:指晉公子重耳。河水:逸詩。公:指秦穆公。六月:詩經小
雅六月。)引申為做詩。陶潛自祭文:"酣飲~詩。"歸去來辭:"臨清流而~詩。"
(四)文體的一種。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為~以吊屈原。"
385.【序】
(一)東西牆。尚書顧命:"西~東向。"又:"東~西向。"儀禮鄉飲酒禮:"當西
~東面。"
(二)學校。孟子梁惠王上:"謹庠~之教。"又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周曰
庠。"
(三)次序,秩序。孟子滕文公上:"長幼有~。"漢書藝文志:"悖上下之~。"文
心雕龍熔裁:"故能首尾圓合,條貫統~。"用作動詞時表示排列次序。禮記中庸:"所以
~昭穆也。"又:"所以~齒也。"(齒:年齡。)
(四)敘述,說明。蕭統文選序:"銘則~事清潤。"這種意義也寫作"敘"。引申為
文體的一種。蕭統文選序:"篇辭引~,碑碣志狀。"注意:古代序文是在全書的後面,綜
述作書的宗旨,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的敘傳,許慎說文解字的敘等,皆在書末。漢代以
後,書序才置於書首。
(五)文體的另一種。贈序。這是臨別贈言,創於唐初。韓愈有送孟東野序,送李願歸
盤穀序等。
786.【銘】
在器物上刻鑄文辭用以自警,或稱述功德,叫作"銘"。禮記大學:"湯之盤~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作動詞時表示刻,鏤。特用於"永記不忘"這種意義上。
柳宗元謝除柳州刺史表:"~心鏤骨,無報上天。"引申為文體的一種。蕭統文選序:"~
則序事清潤。"
787.【誄】
讀 lěi。稱述死者生前的言行而加以哀悼。左傳哀公十六年:"公~之曰。"(公:哀
公。這是誄孔子的。)引申為一種文體。哀悼死者的文字。蕭統文選序:"美終則~發,圖
像則贊興。"
788.【贊】
(一)輔助,輔佐。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天~我也。"禮記中庸:"則可以~天地之
化育。"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以肅為~軍校尉,助畫方略。"現代有雙音詞"參~"、"~
助"。
(二)讚美,稱讚。三國志魏書許褚傳:"下詔褒~。"這個意義又寫作"贊"。後漢
書崔駰傳:"進不黨以贊己。"
(三)文章的結尾部分,略等於一個總評。"贊"是闡明的意思。漢書敘傳:"總百氏,
~篇章。"史記在本紀、世家、列傳的後面,漢書在紀和傳的後面都有贊。這是用散文寫的。
另有一種贊是用韻文寫的,四字一句,兩句一韻(這是古代傳統所謂句),也是闡明篇章大
旨的,放在全書的結尾,如史記太史公自序的後半,漢書敘傳的後半,都是贊的性質。後來
後漢書把韻文的贊放在紀和傳的後邊,就不再有散文的贊了。文心雕龍每篇後面也都有韻文
的贊。
(四)文體的一種。這種意義一般寫作"贊"。"贊"一般用於頌揚,也是韻文。蕭統
文選序:"圖像則~興。"
789.【章】
(一)音樂的一章。禮記曲禮下:"既葬,讀祭禮;喪複常,讀樂~。"今有雙音詞"樂
~"。引申為一般作品的一章。文心雕龍熔裁:"引而申之,則兩句敷為一~;約以貫之,
則一~刪成兩句。"蕭統文選序:"而事異篇~。"[~句]分析古書的篇章、句讀,解釋
其文義。揚雄解嘲:"~句之徒,可與坐而守之。"引申為注疏的名稱。如王逸有"楚辭~
句",朱熹有"大學~句"等。
(二)赤白相間的絲織品。古詩十九首:"終日不成~,泣涕零如雨。"[文~]見第
三單元"文"字條。[憲~]法制。常用作動詞,表示遵循其法制。漢書藝文志:"憲~文
武。"
(三)奏章,上給皇帝的書信。劉知幾史通言語:"運籌畫策,自具於~表。"
(四)印章。孔稚圭北山移文:"至其紐金~,綰墨綬。"今有雙音詞"圖~"。
(五)通"彰"。明顯,鮮明。文心雕龍情采:"惡文太~。"
790.【表】
(一)穿在外面的衣服,罩衫。又為衣服的外層,跟"裡"相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裡山河。"([晉國]以黃河為表,以山為裡。這是比喻。)"~裡"連用,也比喻互
相補足,互相依存。後漢書盧植傳:"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裡。"
"表"又比喻為屏障。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也。"引申為外,外面。尚書堯典:"光
被四~。"又立政:"至於海~。"今雙音詞有"外~"。作動詞時,表示穿在外面。論語
鄉黨:"當暑,袗絺綌,必~而出之。"(在夏天,穿葛制的單衣,必穿裡衣,把葛衣穿在
外面。袗 zhěn:單衣。用作動詞。絺 chī:細葛。綌 xì:粗葛。)引申為出現,表現。
蕭統文選序:"桑間濮上,亡國之音~。"
(二)測日影的儀錶(日晷 guǐ)。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穰苴先馳至軍,立~下漏,
待賈。"(漏:漏壺。計時器。賈:指莊賈。)後漢書律曆志:"乃立儀~以校日影。"引
申為標準,表率。史記太史公自序:"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也。"又為表格,圖表。司
馬遷報任安書:"為十~,本紀十二。"
(三)樹立木石標誌物以示表揚。史記留侯世家:"~商容之閭。"(商容:殷紂時賢
臣。)晉書荀崧傳:"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之列。"引申為表揚,顯揚。漢書武帝紀贊:
"罷黜百家,~章六經。"今雙音詞有:"~揚","~彰"。
(四)文體的一種。給皇帝的信,奏章。諸葛亮出師表:"臨~涕泣,不知所云。"李
密陳情表:"謹拜~以聞。"蕭統文選序:"~奏箋記之列。"
(五)文體的另一種。墓誌,不帶銘文的。歐陽修有"瀧岡阡表"。
791.【旨】
(一)美味,好吃的東西。論語陽貨:"食~不甘,聞樂不樂。"引申為美味的。詩經
小雅鹿鳴:"我有~酒。"
(二)意,意思。文心雕龍附會:"故善附者,異~如肝膽。"沈約謝靈運傳論:"妙
達此~,始可言文。"今有雙音詞"宗~","主~"。又特指皇帝的命令(後起義)。杜
甫入奏行:"密奉聖~恩宜殊。"舊唐書劉洎傳:"陛下降恩~。"
792.【風】
(一)風。詩經鄭風風雨:"~雨淒淒。"引申為能流動傳播的事物。特指前代的政治、
功令、制度、教化等。孟子公孫醜上:"其故家遺俗,流~善政,猶有存者。"又為習俗,
風氣。禮記樂記:"移~易俗。"又為風度,節操。司馬遷報任安書:"亦嘗側聞長者之遺
~矣。"楊惲報孫會宗書:"有段幹木、田子方之遺~。"成語有"高~亮節"。[~景]
風和日光,即風光。世說新語言語:"~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
(二)歌謠,地方歌曲。左傳成公九年:"樂操土~,不忘舊也。"漢書藝文志詩賦略:
"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文心雕龍樂府:"匹夫庶婦,謳
吟土~。"詩經有十五國風,所以又特指詩經或國風。常"風雅"、"風騷"連用。文心雕
龍情采:"蓋~雅之興,志思蓄憤。"又:"遠棄~雅。"又物色:"然屈平所以能洞監~
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三)微言婉詞勸諫。詩經小雅北山:"或出入~議。"詩大序:"吟詠性情,以~其
上。"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侯乃微言太后~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諷"。
793.【騷】
(一)擾亂,擾動,詩經大雅常武:"徐方繹~。"(徐方:周時江淮一帶的少數民族
部落。)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早暮咈吾耳,~吾心。"
(二)詩體的一種。由屈原的離騷得名。包括楚辭以及後世摹仿楚辭的作品。蕭統文選
有"騷"類。特指楚辭。文心雕龍辨騷:"昔漢武愛~,而淮南作傳。"韓愈進學解:"下
逮莊~。"[~人]騷體詩人。蕭統文選序:"~人之文,自茲而作。"引申為一般詩人。
范仲淹岳陽樓記:"遷客~人,多會於此。""風騷"連用,指詩經和楚辭。
794.【翰】
(一)鳥名。或名天雞。說文引逸周書:"文~若翬雉。"引申為飛得高而疾。詩經小
雅小宛:"~飛戾天。"(戾:至。)
(二)筆。潘嶽秋興賦:"於是染~操紙。"蕭統文選序:"飛文染~。"賈至早朝大
明宮:"朝朝染~事君王。"引申為文章,文采。蕭統文選序:"方之篇~,亦已不同。"
又:"事出於沉思,義歸乎~藻。"[~林]唐以來文學侍從官員名。唐代始設翰林院(意
為:"文苑","文學之林"),置學士,專司起草詔書,以及承應皇帝的各種文字工作。
宋元明清一直設有這種機構,但職權與具體工作歷代各有不同。
795.【藻】
水草之一種。莖大如釵股,葉蒙茸,深綠色。詩經召南采蘋:"于以采~,於彼行潦。"
(行潦:流動的水。)古人認為藻是有文采的草,故引申為修飾。文心雕龍情采:"辨雕萬
物,謂~飾也。"又:"~飾以辨雕。"又為文采,文章。曹植與楊德祖書:"公幹振~於
海隅。"(公幹:陳楨的字。)文心雕龍情采:"理正而後摛~。"也指文才。謝靈運傳論:
"三祖陳王,咸蓄盛~。"
796.【韻】(韻)
(一)和諧悅耳的聲音,旋律。文心雕龍物色:"喓喓學草蟲之~。"(喓喓:蟲鳴聲。)
吳均與朱元思書:"好鳥相鳴,嚶嚶成~。"比喻文章。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
載之遺~。"又:"或托言於短~。"沈約謝靈運傳論:"綴平臺之逸響,采南皮之高~。"
(二)詩賦中的韻腳,或押韻的字。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
~。"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俱成。"又指字的韻母部分。沈約謝靈運傳論:"一
簡之內,音~盡殊。"[聲~]聲律,特指詩歌的格律。白居易與元九書:"九歲諳識聲~。"
(三)氣韻,風度。世說新語任誕:"阮渾長成,風氣~度似父。"(阮渾:阮籍之子。)
晉書桓石秀傳:"石秀幼有令名,風~秀徹。"
797.【律】
(一)規則,法令。特指刑法的條文。漢書高帝紀:"天下既定,令蕭何次~令。"(次:
編次。)揚雄解嘲:"秦法酷烈,而蕭何造~。"引申為必須遵守的格式,準則。杜甫遣悶
戲呈路十九曹長詩:"晚節漸於詩~細。"用作動詞,表示按一定準則來要求,成語有"嚴
以~己"。
(二)古代用來正樂音的一種竹管。陽律六,陰律六,總稱"六律"。孟子離婁上:"師
曠之聰,不以六~,不能正五音。"莊子胠篋:"擢亂六~,鑠絕竽瑟。"古人以十二律和
十二月相配,所以"律"又指稱季節,氣候,節令。文心雕龍物色:"陰~凝而丹鳥羞。"
陸遊春望詩:"天地回春~,山川掃積陰。"張栻立春偶成詩:"~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
間草木知。"[~呂]陽律六,叫"律";陰律六,叫"呂"。常指音樂。杜甫吹笛詩:"風
飄~呂相和切。"
[辨]法,律。"法"所指的範圍大,多偏重於"法則"、"制度"等意義,所以"遵
先王之法"不能說成"遵先王之律","變法"不能說成"變律"。"律"所指的範圍小,
多著重在具體的刑法條文。用作動詞時,"法"是"效法","仿效";"律"是"根據某
一準則來要求"。
798.【榮】
(一)花,開花。禮記月令:"木堇(槿)~。"古詩十九首:"攀條折其~。"用於
抽象意義表示華美。文心雕龍情采:"言隱~華。"引申為茂盛。和"枯"相對。陶潛歸去
來辭:"木欣欣以向~。"白居易賦得古原上草送別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
(二)光采,榮耀。跟"辱"相對。莊子逍遙遊:"辯乎~辱之境。"司馬遷報任安書:
"終不可以為~。"揚雄解嘲:"生必上尊人君,下~父母。"
799.【華】
(一)花,開花。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禮記月令:"桃始~。"
注意:這種意義後代都寫作"花"。用於抽象意義時特表示文章的辭藻。文心雕龍情采:"英
303
~乃贍。"韓愈進學解:"含英咀~。"引申為文才。文心雕龍程器:"昔庾元規才~清英。"
又引申為事物之精美者。王勃滕王閣序:"物~天寶。"又為光明,光采。卿雲歌:"日月
光~,旦復旦兮。"又為華麗,豪華。洛陽伽藍記開善寺:"況我大魏天王,不為~侈?"
[翠~]翡翠鳥的羽毛(作旗子的裝飾)。漢書司馬相如傳:"建翠~之旗。"後來"翠~"
指天子的旗。杜甫北征詩:"都人望翠~。"[京~]京師,首都。杜甫秋興詩:"每依南
斗望京~。"注意:後代於"花"的意義讀陰平,於其他意義讀陽平。
(二)讀 huà。華山,五嶽之一。又稱"太~"。尚書禹貢:"至於太~。"
800.【軌】
車兩輪間的距離,車轍。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史記淮陰侯列傳:"車不得方
~。"沈約謝靈運傳論:"異~同奔。"引申為法則,法度,可遵行的常規。左傳隱公五年:
"君將納民於~物者也。"史記平准書:"不~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又為遵循,合
乎。韓非子五蠹:"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於法。"
801.【範】
鑄造器物用的竹模子。本作"笵"。論衡物勢篇:"今之陶冶者,初埏壇作器,必模笵
為形。"引申為法式,楷模。沈約謝靈運傳論:"垂~後昆。"王勃滕王閣序:"宇文新州
之懿~。"又用作動詞。文心雕龍熔裁:"規~本體謂之熔。"[~圍]範,模範;圍,周
圍。易經繫辭上:"~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現代變為雙音詞,指四周的界限。
802.【規】
(一)圓規,畫圓形的工具。孟子離婁上:"不以~矩,不能成方圓。"莊子胠篋:"毀
絕鉤繩,而棄~矩。"引申為畫,規畫。揚雄解嘲:"蕭~曹隨。"又為法度,準繩。文心
雕龍才略:"必循~以溫雅。"
(二)[對上或對平輩]告誡。詩經衛風淇奧序:"又能聽其~諫。"今雙音詞有"~
勸"。
803.【則】
(一)準則,模範。詩經豳風伐柯:"伐柯伐柯,(柯:斧子把。)"楚辭離騷:"願
依彭鹹之遺~。"成語有"以身作~"。引申為效法。孟子滕文公上:"惟天為大,惟堯~
之。"
(二)連詞。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上的相承,往往表示條件或因果關係。左傳宣公二年:
"不入,~子繼之。"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又子路:"名不正,
~言不順。"文心雕龍熔裁:"引而申之,~兩句敷為一章。"表示一種發現,發現在某事
之前,一事已經發生。論語微子:"至~行矣。"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及諸河,~在舟中
矣。"
804.【准】
(一)水準。引申為一般的平。史記平准書:"置平~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引申
304
為標準,法則。漢書東方朔傳:"以道德為麗,以仁義為~。"文心雕龍熔裁:"是以草創
鴻筆,先標三~。"這種意義也作"准"。蕭統文選序:"孝敬之准式。"
(二)鼻子。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而龍顏。"
[辨]準,准。"准"本是"準"的異體字,後來二者有了分工。"允許"的意義(晚
起義)用"准",其餘一律用"準"。
805.【昆】
兄。詩經王風葛藟:"謂他人~。"論語先進:"不間於其父母~弟之言。"鄒陽獄中
上樑王書:"故意合則胡越為~弟。"[後昆]後嗣,後世。偽古文尚書仲虺之誥:"垂裕
後~。"沈約謝靈運傳論:"垂範後~。"
806.【弟】
(一)兄弟。左傳隱西元年:"況君之寵~乎?"上古女性也可稱"弟"。孟子萬章上: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也。"[~子](1)泛稱年幼者。論語為政:"有事,~子服
其勞。"這個意義後代作"子弟"。(2)學生,門徒。論語雍也:"哀公問~子孰為好學。"
(二)盡弟道。左傳隱西元年:"段不~,故不言弟。"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
而好犯上者,鮮矣。"這個意義也寫作"悌"。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孟子
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義。"
(三)次第,等第。史記禮書:"子夏,門人之高~也。"(子夏是孔子門人中排在前
列的。)漢書朱博傳:"以高~入為長安令。"按:後代以"高~"稱別人的學生,但意思
有變化。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第"。
(四)副詞。但,只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重射,臣能令君勝。"這個意義後
來也寫作"第"。
按:舊時(一)讀上聲,(二)(三)(四)都讀去聲。今普通話(一)(三)(四)都讀
dì,(二)讀 tì。
807.【形】
形象,形體,形狀。文心雕龍物色:"參差沃若,兩字窮~。"又:"文貴~似。"用
作動詞表示成為某種形體。枚乘上書諫吳王:"先其未~。"引申為形勢。司馬遷報任安書:
"勇怯,勢也;強弱,~也。"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無不合~輔勢效伎於堂廡之下。"
又為表現,使之形之於外。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於言。"今成語有"喜~於色"。
808.【跡】(跡,跡)
腳印。枚乘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者,卻背而走,景逾疾。"引申為痕
跡,過去的事情。孟子離婁下:"王者之~熄而詩亡。"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則人主必襲
按劍相眄之~矣。"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成敗之~,昭哉可觀。"按:"跡""跡"二
字完全通用,"跡"字一般只用於"遺跡"、"古跡"、"事蹟"。
809.【綺】
花紋攲斜的絲織品。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
邑詩:"餘霞散成~。"引申為華麗。文心雕龍情采:"豔采辯說,謂~麗也。"
810.【練】
熟絹(白色的)。謝脁晚登三山遠望京邑詩:"澄江靜如~。"水經注廬江水:"若曳
飛~。""練"字用作動詞,表示把生絹煮熟。淮南子說林:"墨子見~絲而泣之。"引申
為熟練,精熟。文心雕龍熔裁:"可謂~熔裁而曉繁略矣。"
811.【倫】
(一)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論語微子:"欲潔其身而亂大~。"孟子萬章上:"男
女居室,人之大~也。"蕭統文選序:"人~之師友。"
(二)順序,條理。荀子解蔽:"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眾異:指事物的差異。)
今成語有"語無~次"。
(三)類。禮記中庸:"毛猶有~。"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猶未及髯之絕~超群也。"
韓愈進學解:"絕類離~。"今成語有"超群絕~","無與~比"。
812.【常】
(一)永久的,固定的。論語子張:"而亦何~師之有?"韓非子五蠹:"不期修古,
不法~可。"揚雄解嘲:"士無~君,國無定臣。"特指禮教中所規定的秩序(剝削統治階
級以為它是永恆不變的)。偽古文尚書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受:紂王。五
常:指仁、義、禮、智、信。)又用如副詞。表示常常。莊子天地:"身~無缺。"史記淮
陰侯列傳:"~稱病不朝從。"引申為平素,平常(後起義)。文心雕龍情采:"故知君子
~言未嘗質也。"
(二)兩尋為常(十六尺)。韓非子五蠹:"布帛尋~,庸人不釋。"注意:"尋常"
連用作"平常"解,那是後起義。杜甫曲江詩:"酒債尋~行處有。"又壯遊詩:"吾觀鴟
夷子,才略出尋~。"(鴟夷子:範蠡的化名。)
813.【網】
(一)魚網上的總繩。尚書盤庚上:"若網在~,有條而不紊。"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引網之~。"(引:拉。)引申為起決定作用的部分。北史源賀傳:"為政貴當舉~。"
[~領]網綱和衣領,比喻最關鍵或最主要的部分。文心雕龍熔裁:"熔則~領昭暢。"引
申為必須遵守的法紀,秩序。揚雄解嘲:"吾聞上世之士,人~人紀,生必上尊人君,下榮
父母。"後代有雙音詞"~紀"。[三~]指維護封建秩序的三條基本紀律,即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文天祥正氣歌:"三~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三)唐宋時成批運送物資的組織名稱。如"茶~","鹽~","花石~",等等。
814.【維】
(一)系物的大繩。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絕。"作
動詞時,表示拴,系。詩經小雅白駒:"系之~之。"儀禮士相見禮:"~之以索。"引申
306
為維持,維繫。詩經小雅節南山:"四方是~。"周禮夏官大司馬:"以~邦國。"引申為
法度,制度。司馬遷報任安書:"不以此時引綱~,盡思慮。"史記淮陰侯列傳:"秦之綱
絕而~弛,山東大擾。"
(二)句首或句中語氣語。詩經周南鵲巢:"~鵲有巢,~鳩居之。"又大雅文王:"周
雖舊邦,其命~新。"王勃滕王閣序:"時~九月,序屬三秋。"注意:這個意義可以寫作
"惟","唯"。
815.【契】
(一)用刀刻。詩經大雅綿:"爰~我龜。"這個意義也作"鍥"(讀 qiè)。荀子勸
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書契"二字連用,表示文字。易經
繫辭上:"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蕭統文選序:"始畫八卦,造書~,以
代結繩之政。"
(二)券,符契。韓非子主道:"符~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文心雕龍徵聖:"文
成規矩,思合符~。"古代符契,刻字之後,剖分為二,雙方收存以為憑證,驗看時雙方取
出彌合起來。所以"契"又引申為合。司空圖詩品超詣:"少有道~,終與俗違。"現代有
雙音詞"投~"、"默~"。[~闊]離合。詩經邶風擊鼓:"死生~闊。"引申為久別。
曹操短歌行:"~闊談宴。"
816.【幾】
(一)讀 jī。隱微。特指事情的孕育、萌動。易經繫辭上:"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
而研~也。"引申為先兆,預兆。易經繫辭下:"知~其神乎?"又:"~者動之微,吉之
先見者也。故君子見~而作,不俟終日。"
(二)讀 jī。事務。尚書皋陶謨:"一日二日萬~。"漢代以來,"萬幾"連用,特
指國政。又往往寫作"萬機"。漢書霍光傳:"光自後秉持萬機。"又張禹傳:"朕以幼年
執政,萬機懼失其中。"後代"萬機"專指皇帝處理的政務。"~務"連用,指行政事務。
文心雕龍情采:"心纏~務,而虛述人外。"也寫作"機"。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機務
纏其心。"
(三)讀 jī,近,接近,相去不遠。論語子路:"如知為君之難也,不~乎一言而興
邦乎?"賈誼論貯積疏:"漢之為漢,~四十年矣。"韓愈答李翊書:"豈敢自謂~於成
乎?""庶幾"也是從這種意義來的。參看第六單元"庶"字條。又用作副詞,表示差一點,
幾乎。史記留侯世家:"漢王吐哺罵曰:'豎儒!~敗而公事!'"又叔孫通列傳:"我~不
脫於虎口!"
(四)讀 jǐ,疑問詞。問數量。孟子離婁上:"子來~日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
道書:"度今天下不吠者~人?"
[辨]幾,機。"幾"的本義是微,"機"的本義是機械。"幾"(一)(二)的各種
意義,先秦多用"幾",後來逐漸與"機"通用。"幾"(三)、(四)等義都不能作"機"。
307
"機械"的意義也不作"幾"。
817.【始】
事情的開頭。跟"終"相對。論語公冶長:"~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當務~終。"引申為才,方才。曾鞏戰國策序:"臣訪之士大夫家,~盡
得其書。"
818.【終】
(一)終結,終了。跟"始"相對。左傳宣公二年:"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庶幾有始~者。"[~日]一天到晚。論語衛靈公:"吾嘗~日不食。"
荀子勸學:"吾嘗~日而思矣。"[~朝]從天亮到食時一段時間。詩經小雅采綠:"~朝
采綠。"老子二十三章:"飄風不~朝,驟雨不~日。"[~身]一輩子。孟子梁惠王上:
"樂歲~身飽。"
(二)副詞。自始至終,永遠。戰國策魏策四:"受地於先王,願~守之。"又表示終
於,畢竟。漢書蔔式傳:"上於是以式~為長者。"
(三)壽命完結,死。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蕭統文選序:"美~則誄
發。"歐陽修瀧岡阡表:"太夫人以疾~於官舍。"今成語有"壽~正寢"。
819.【羞】
(一)進獻美味,薦。左傳隱公三年:"可薦於鬼神,可~於王公。"陶潛自祭文:"~
以嘉蔬,薦以清酌。"又指所進獻的食物,美味。儀禮既夕禮:"燕養饋~湯沐之饌如他日。"
注意:這種意義後代都寫作"饈"。
(二)羞慚,丟臉。周易恒卦:"不恒其德,或承之~。"戰國策齊策四:"先生不~,
乃有意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820.【辱】
(一)名詞,形容詞。恥辱,可恥。跟"榮"、"寵"相對。詩經鄘風牆有茨:"言之
~也。"莊子逍遙遊:"辨乎榮~之境。"封建文人以顯貴為榮,以貶謫為辱。柳宗元送薛
存義序:"吾賤且~。"范仲淹岳陽樓記:"寵~偕忘。"用作狀語,是一種謙詞,意思是
你這樣做是受屈辱了。左傳僖公四年:"~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後代多用於書信中。司
馬遷報任安書:"曩者~賜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書雲欲相師。"蘇軾答謝
民師書:"亟~問訊。"
[辨]羞,恥,辱。"羞"只表示羞慚,丟臉,語義比恥辱輕。"恥"與"辱"用作名
詞是同義詞。但當它們用作及物動詞時,意義大不相同。"恥"表示以此為恥:"辱"表示
侮辱。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南辱於楚,寡人恥之。""恥"與"辱"是不能互換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