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詞(十二) 88 字
創造 潛藏 步履 枕藉 淩厲 脅迫 隕落 運輸 徭役 戍募 吹唱 叩彈讀 啼號 訊詰 敘
訴 摹寫 排攘竄 列垂
尊盛 虛枉 和順 凜凝 爛漫 赤碧青蒼 乍暫 每既 卿傅 儀容 祥殃 條理 支葉 朵穎
軒冕 庾廩 帛縷 扃牖 楹檻梁 陵津浦 疇陌 晡曛 塊礫
821.【創】
(一)讀 chuāng。名詞。傷,傷口。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身亦被十餘~。"又魏其
武安侯列傳:"夫身中~十餘。"引申為瘡癤。禮記曲禮上:"頭有~則沐。"後來"創"
又寫作"瘡",但仍可指戰爭所受的創傷或外傷。杜甫奉送郭中丞充隴右節度使詩:"瘡痍
親接戰。"(痍:箭傷。)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裂裳衣瘡。"
(二)讀 chuàng。動詞。開創,創制。論語憲問:"裨諶草~之。"孟子梁惠王下:
"君子~業垂統。"揚雄解嘲:"公孫~業於金馬。"(公孫:指西漢公孫弘。金馬:金馬
門。)
822.【造】
(一)到[某地]去。最初指到尊貴者的處所去。孟子公孫醜下:"不幸而有疾,不能
~朝。"戰國策齊策四:"先生王鬥,~門而欲見齊宣王。"賈誼吊屈原賦:"~托湘流兮,
敬吊先生。"後來也指到平輩或卑輩的處所去。世說新語言語:"庾公~周伯仁。"現代有
雙音詞"造訪"。引申為到達某一境界。孟子離婁下:"君子深~之以道。"現代有成語"登
峰~極"。[~詣],[~就]謁見尊貴。晉書陶潛傳:"未嘗有所~詣。"駱賓王與陳將軍
書:"禁門清切,~就無緣。"引申為達到某種境界,成就(晚起義)。
(二)[~次]雙聲連綿字。倉猝,匆忙。論語裡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次必
於是,顛沛必於是。"引申為隨便,草率,鹵莽。杜甫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詩:"揄揚非
~次。"韓愈精衛填海詩:"人皆譏~次,我獨賞專精。"
(三)做成,製造。詩經鄭風緇衣:"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兮。"[~化]大自然。
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化為大冶。"淮南子覽冥:"懷萬物而友~化。"
[~化者][~物者]創造化育者,創造萬物者,即自然的主宰者。莊子大宗師:"夫~化
者必以為不祥之人。"又:"偉哉!夫~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拘拘:攣曲不申的樣
子。)蘇軾前赤壁賦:"是~物者之無盡藏也。"又省稱"~物"。蘇軾喜雨亭記:"~物
不自以為功。"
舊時於(一)(二)讀 cào(七到切,清母),於(三)讀 zǎo(昨早切,從母)。今一
律讀 zào。
823.【潛】
在水面下行走。莊子達生:"至人~行不窒,蹈火不熱。"引申為潛伏水中。易經乾卦:
"~龍勿用。"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虯媚幽姿。"蘇軾前赤壁賦:"舞幽壑之~蛟。"
又為秘密地出動[軍隊]。左傳僖公三十年:"若~師以來,國可得也。"荀子議兵:"不
~軍。""潛"又用為副詞,表示秘密地,偷偷地。杜甫哀江頭詩:"春日~行曲江曲。"
824.【藏】
(一)把穀物保藏起來。墨子三辯:"農夫春耕,夏耘,秋斂,冬~。"荀子王制:"春
耕,夏耘,秋收,冬~。"引申為收藏。禮記禮運:"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於己。"莊
子養生主:"善刀而~之。"又為隱藏。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司馬遷報任
安書:"寧得自引深~於岩穴邪?"
(二)讀 zàng,名詞。儲藏東西的地方,特指儲藏錢財寶物的地方。左傳僖公二十四
年:"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者也。"漢書翼奉傳:"詔吏虛倉廩,開府~,振救貧民。"
(救,古救字)"藏"又用來指大自然的儲藏。禮記中庸:"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興
焉。"蘇軾前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也。"引申為人體的內臟。古人以府藏比喻內臟,
以為人體內有"五藏"(心、肝、脾、肺、腎)、"六府"(膽、胃、膀胱、三焦、大腸、
小腸)。莊子駢拇:"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哉,而非道德之正也。"又齊物論:
"百骸九竅六~。"(腎有兩個,所以又稱六藏。)漢書藝文志:"五~六府。"後來用於
內臟意義的"藏府"寫成"臟腑"。
825.【步】
(一)走路,特指慢慢地走。莊子田子方:"夫子~亦~,夫子趨亦趨。""步"又用
作名詞,表示腳步,步伐。楚辭離騷:"夫唯捷徑以窘~。"漢書敘傳:"又複失其故~。"
(故步:舊時的步伐。)今有雙音詞"~伐",成語"故~自封"。
(二)量詞。
(1)舉足兩次為一步。孟子梁惠王上:"或百~而後止,或五十~而後止。"荀子勸學:
"故不積蹞~,無以致千里。"按:古人所謂"步",等於今人所謂兩步,古人所謂"蹞"
(又作"跬"),等於今人所謂一步。(2)六尺為一步。這是量地的單位,三百步為一裡。周
禮考工記匠人:"野度以~。"(量原野以步計算。)三輔黃圖,"作阿房前殿,東西五十
~,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
826.【履】
(一)踐,踩,在??上行走。易經坤卦:"~霜堅冰至。"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
兢,如臨深淵,如~薄冰。"又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小人所視。"履
又用於抽象意義。文心雕龍熔裁:"~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現代有雙音詞"履行"。
(二)鞋子。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者。"史記留侯世家:"孺子下取~。"
[辨]屨,履,鞋。戰國以前,"履""屨"不同義。"履"只用作動詞,"屨"則作
名詞。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履""屨"不能互換。戰國以後,"履"
"屨"同義。"鞋"(鞋)是後起字。"鞋"原是皮鞋或皮底鞋,跟草織的或絲麻織的"屨"
不同。後來"鞋"與"履""屨"也變成了同義詞。但一般散文仍多用"履""屨";唐以
後詩詞多用"鞋"字。
827.【枕】
枕頭。戰國策齊策四:"君姑高~為樂矣。"又用作動詞,讀 zhèn。論語述而:"曲
肱而~之。"晉書劉琨傳:"吾~戈待旦,志梟逆虜。"李華吊古戰場文:"~骸遍野。"
引申為臨,指臨水、臨山等。漢書嚴助傳:"北~大江。"杜甫滕王亭子詩:"君王台榭~
巴山。"王勃滕王閣序:"台隍~夷夏之交。"[~藉]橫七豎八地躺著(以人體為枕席)。
蘇軾前赤壁賦:"相與~藉乎舟中。"
828.【藉】
(一)讀 jiè。草墊子。易經大過卦:"~用白茅。"又為墊。柳宗元捕蛇者說:"往
往而死者相~也。"蘇軾前赤壁賦:"相與枕~乎舟中。"引申為坐臥其上。劉伶酒德頌:
"枕麴~糟。"孫綽游天臺山賦:"~萋萋之纖草。"
(二)讀 jiè。憑藉,依託。商君書開塞:"~刑以去刑。"
(三)讀 jiè。假使。史記陳涉世家:"~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
十之六七。)
(四)讀 jí 。舊讀入聲。踐踏。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怒,不食,曰:'今我
在也,而人皆~吾弟。'"[狼~]雜亂的樣子。蘇軾前赤壁賦:"杯盤狼~。"
829.【淩】
犯,越。又寫作淩。楚辭九歌國殤:"~余陣兮躐餘行。"引申為乘。楚辭九章哀郢:
"淩陽侯之氾濫兮。"王勃滕王閣序:"撫淩雲而自惜。"又為登。杜甫望嶽詩:"會當~
絕頂,一覽眾山小。"又為淩駕,壓倒。曹植白馬篇詩:"左顧~鮮卑。"左思詠史詩:"驕
奢~王公。"王勃滕王閣序:"氣淩彭澤之樽。"[~厲]振奮的樣子。陶潛詠荊軻詩:"~
厲越萬里。"[~晨]侵晨,拂曉,清早。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詩:"~晨過驪山。"
[辨]淩,淩,陵。淩的本義是冰。詩經豳風七月:"三之日納于淩陰。"(這個意義
後來不常用,所以未列入常用詞。)淩的本義是水名。陵的本義是大山。按本義說,這三個
字的差別是很大的。但是,由於同音的緣故,在犯、越等意義上,淩、淩、陵常常通用。
830.【厲】
(一)磨刀石。詩經大雅公劉:"取~取鍛。"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泰山若~。"
引申為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則束載~兵秣馬矣。"又哀公十六年:"勝自~劍。"(勝:
指白公勝。)枚乘上書諫吳王:"磨礱底~,不見其損,有時而盡。"這個意義又寫作礪。
尚書禹貢:"礪砥砮丹。"(砮:石可為矢鏃者。丹:丹砂。)用於抽象意義,表示磨練,
激厲。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谷梁氏以~其氣。"
(二)兇惡[的災禍]。詩經大雅瞻卬:"降此大~。"又:"維~之階。"特指一種
惡疾,癩(大麻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漆身為~,被發為狂。"按:這個意義後來寫
作"癩",讀 lài。也寫作"癘"。引申為外形兇惡的怪物,惡鬼。左傳成公十年:"晉侯
夢大~,被發及地。"又為形容詞。左傳昭西元年:"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鬼也?"
又:"其何~之有?"
(三)一種蔓延迅速而猛烈的病,瘟疫。這個意義也寫作"癘"。周禮天官疾醫:"四
時皆有癘疾。"左傳昭西元年:"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引申為猛烈,劇烈。莊子
齊物論:"~風濟。"(濟:停止。)又為嚴厲,嚴肅。論語述而:"子溫而~,威而不猛。"
(子:指孔子。)世說新語汰侈:"聲色甚~。"又為厲害,甚。蕭統文選序:"變其本而
加~。"
831.【脅】(脅)
(一)從腋下到肋骨盡處的部分。揚雄解嘲:"折~拉髂。"(拉 là:折,扳斷。髂
kà:腰骨。)
(二)威脅。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於位勢之貴。"偽古文尚書胤征:"~從罔治。"
(三)讀 xī。收歛。又寫作"翕"。[~肩]把雙肩收歛,表示恐懼或恭順。孟子滕
文公下:"~肩諂笑。"漢書吳王濞傳:"~肩絫足。"(絫:同"累"。)揚雄解嘲:"翕
肩蹈背。"[~息]歛息,因恐懼而不敢大口喘氣。宋玉高唐賦:"股戰~息。"(股戰:
兩腿發抖。)漢書嚴延年傳:"豪強~息。"
按:"脅"字舊讀入聲。
832.【迫】
(一)近。司馬遷報任安書:"涉旬月,~季冬。"曹植洛神賦:"~而察之。"
(二)強迫,逼。莊子刻意:"感而後應,~而後動。"司馬遷報任安書:"又~賤事。"
"迫"字舊讀入聲。
833.【隕】
(一)從高處掉下來。易經姤卦:"有~自天。"左傳僖公十六年:"~石於宋五。"
引申為落。詩經小雅小弁:"涕既~之。"又衛風氓:"其黃而~。"李密陳情表:"臣生
當~首,死當結草。"又寫作"霣"。公羊傳莊公七年:"夜中星霣如雨。"(二)歿,死
的敬稱。賈誼吊屈原賦:"遭世罔極兮,乃~厥身。"又寫作"殞"。
834.【落】
(一)草木凋謝。詩經衛風氓:"桑之未~。"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黃~。"
杜甫詠懷古跡詩:"搖~深知宋玉悲。"又指花落。楚辭離騷:"及榮華之未~兮。"引申
為落。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詩:"渡頭餘~日。"
(二)居住的地方。後漢書仇覽傳:"廬~整頓。"王維渭川田家詩:"斜光照墟~。"
杜牧阿房宮賦:"矗不知乎幾千萬~。"現代有雙音詞"村落"。
"落"字舊讀入聲。
835.【運】
(一)轉動,旋轉。易經繫辭上:"日月~行。"莊子天運:"天其~乎?地其處乎?"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可~於掌。"引申為掄動。莊子徐無鬼:"匠石~斤成風。"又為移
動。史記高祖本紀:"夫~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籌策:計數
的籌碼。帷帳:軍中的帳幕。子房:張良的字。)
(二)運輸,搬運。司馬相如喻巴蜀檄:"郡又擅為轉粟~輸。"晉書陶侃傳:"侃在
州無事,輒朝~百甓於齋外,暮~於齋內。"(甓 pì:磚。)
(三)命運,氣數。漢書高帝紀:"漢承堯~。"陶潛自祭文:"逢~之貧。"王勃滕
王閣序:"時~不齊。"杜甫詠懷古跡詩:"~移漢祚終難複。"
836.【輸】
運送。左傳僖公十三年:"秦於是乎~粟于晉。"杜牧阿房宮賦:"一旦不能有,~來
其間。"現代有雙音詞"運~"。引申為繳納。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詩:"漢女~橦布。"杜
甫今夕行:"家無儋石~百萬。"又特指納稅。唐書食貨志:"夏~無過六月,秋~無過十
一月。"
注意:輸贏的"輸"在上古漢語中是沒有的。上古時代只說勝負,不說輸贏。中古時代,
"輸"字一般也不用於輸贏的意義。
837.【徭】(徭)
徭役,統治者強制人民給他擔任的勞役。李華吊古戰場文:"齊魏~戍。"又寫作
"繇"。史記項羽本紀:"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嘗為主辦。"
838.【役】
(一)戍守邊疆。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引申為兵役,又泛指勞役。墨子
七患:"苦其~徒。"孟子萬章下:"庶人,召之~,則往~。"荀子富國:"罕興力~,
無奪農時。"再引申為驅使。孟子離婁上:"天下無道,小~大,弱~強。"(小役於大,
弱役於強。)荀子修身:"君子~物,小人~於物。"陶潛歸去來辭:"既自以心為形~,
奚惆悵而獨悲?"現代有雙音詞"奴~"。[行~]因勞役而遠行。詩經魏風陟岵:"父曰
嗟予子行~。"後來即指旅行。杜甫別房太尉墓詩:"他鄉複行~。"出外做官也叫役(比
於勞役)。韓愈送孟東野序:"東野之~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
(二)事。左傳昭公十三年:"為此~也。"國語晉語:"國有大~。"又特指戰事,
戰役。左傳文公二年:"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淆之~。"
"役"字舊讀入聲。
839.【戍】(?戌)
[軍隊]防守。左傳僖公三十年:"使 子、逢孫、楊孫~之。"李華吊古戰場文:"齊
魏徭~。"杜牧阿房宮賦:"~卒叫,函穀舉。"現代有雙音詞"衛~"。
840.【募】
廣泛徵求,招集。荀子議兵:"招延~選。"又王制:"案謹~選閱材伎之士。"引申
為特指招兵。漢書李廣蘇建傳:"~士斥候百餘人俱。"李華吊古戰場文:"荊韓召~。"
841.【吹】
(一)急呼氣。老子二十九章:"或噓或~。"(噓:緩呼氣。)莊子逍遙遊:"生物
之以息相~也。"引申為一般的呼氣。洞冥記:"~氣勝蘭。"[~噓]為人宣傳(後起義)。
北史盧思道傳:"翦拂~噓,長其光價。"杜甫寄岑嘉州詩:"馮唐已老聽~噓。"引申為
吹簫管之類。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塤,仲氏~篪。"(伯氏:指兄。仲氏:指弟。塤
xūn、篪 chí :都是樂器名。)又為風吹。詩經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彼棘心。"
(二)舊讀 chuì。名詞,管樂。陶潛述酒詩:"王子愛清~。"孔稚圭北山移文:"聞
鳳~於洛浦。"杜甫滕王亭子詩:"尚思歌~入,千騎把霓旌。"[鼓~]表示鼓鉦簫笳等
合奏的樂曲。漢書霍光傳:"鼓~歌舞,悉奏眾樂。"
842.【唱】
(一)領唱。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和:跟著唱。)荀子樂論:"~和有應。"
這個意義又寫作"倡"。詩經鄭風蘀兮:"倡予和女。"(女:汝。)禮記樂記:"壹倡而
三歎。"(一人唱,三人和。)[~和](1)表示帶頭與隨聲附和。杜甫草堂詩:"~和作威
福,孰肯辨無辜?"(2)詩人以詩詞互相酬答。杜甫同豆盧峰貽主客詩:"~和將雛曲。"
(二)帶頭,宣導。後漢書臧洪傳:"為天下~。"杜甫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詩:
"衡山雖小邑,首~恢大義。"這個意義後來一般寫作"倡"。現代有雙音詞"提倡"。
(三)歌唱(後起義)。由"領唱"的意義發展而來。西京雜記卷一:"後宮齊首高~,
聲入雲霄。"王勃滕王閣序:"漁舟~晚。"引申為高聲呼報。南史檀道濟傳:"道濟夜~
籌量沙。""~名"連用,表示點名。北史元文遙傳:"宣旨~名。"
843.【叩】
(一)詢問。論語子罕:"我~其兩端而竭焉。"李中下蔡春偶作詩:"采蘭扇枕何時
遂?洗慮焚香~上穹。"方苞獄中雜記:"餘~所以。"
(二)敲。論語憲問:"以杖~其脛。"孟子盡心上:"昏暮~人之門戶。"陶潛飲酒
詩:"清晨聞~門。"又寫作"扣"。蘇軾前赤壁賦:"扣舷而歌之。"[~頭]以頭叩地,
這是舊時最敬之禮。史記田叔列傳:"叔~頭對曰。"漢書元後傳:"左右~頭爭之。"注
意:"叩頭"的"叩"不能寫作"扣"。[~關](敂關)敲關。周禮地官司關:"凡四方賓
客敂關則為之告。"賈誼過秦論上:"常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關而攻秦。"
(三)牽[馬],拉住[馬的韁繩]。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馬而諫。"又寫作"扣"。
左傳襄公十八年:"大子與郭榮扣馬。"呂氏春秋仲秋紀愛士:"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
矣。"
[辨]叩,扣。"叩"的第二("叩頭"除外)和第三兩義都可以寫作"扣",但(一)
義不可以寫作"扣"。
844.【彈】
(一)讀 dàn,名詞。彈弓。戰國策楚策四:"左挾~,右攝丸。"莊子齊物論:"見
卵而求時夜,見~而求鴞炙。"
(二)讀 tán,動詞。用彈弓射。左傳宣公二年:"從臺上~人,而觀其辟丸也。"
引申為用手指輕敲。戰國策齊策四:"倚柱~其劍。"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冠。"又為
彈奏[樂器]。禮記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琴而不成聲。"(既祥:父母喪期已滿。)
吳文英鶯啼序詞:"~入哀箏柱。"
(三)讀 tán,動詞。譏彈,批評(後起義)。曹植與楊修書:"僕常好人譏~其文,
有不善者,應時改定。"引申為彈劾。北史魏收傳:"南台將加~劾。"
845.【讀】
(一)讀 dú ,舊讀入聲。讀書。古人所謂讀,包括誦讀、講解和研究。孟子萬章下:
"頌其詩,~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漢書霍光傳:"尚書令~奏。""讀為"二字連用,
表示古音通假。禮記雜記上:"大夫訃於同國適者。"鄭玄注:"適~為匹敵之敵。""讀
為"又說成"讀曰"。漢書五行志上:"殊別適庶。"顏師古注:"適~曰嫡。"
(二)讀 dòu。名詞。未足一句,而讀時須稍有停頓處,叫讀。韓愈師說:"授之書
而習其句~。"
846.【啼】(啼)
(一)叫。左傳莊公八年:"豕人立而~。"後代一般只用於鳥啼和猿啼。李白蜀道難
詩:"又聞子規~夜月。"又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淥水蕩漾清猿~。"
(二)哭。莊子天運:"有弟而兄~。"荀子非相:"莫不呼天~哭。"高適燕歌行:
"玉箸應~別離後。"韓愈進學解:"年豐而妻~饑。"
847.【號】
(一)讀 háo。高聲呼喊。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載~載呶。"(呶 náo:喧嘩。)
又北山:"或不知叫~。"引申為哭死人,特指帶言語的哭。莊子養生主:"老聃死,秦失
吊之,三~而出。"漢書劉向傳:"~曰:'骨肉歸複於土,命也。'"引申為放聲哭。韓
愈進學解:"冬暖而兒~寒。"又比喻颳風。范仲淹岳陽樓記:"陰風怒~。"[~啕]疊
韻連綿字。放聲大哭。易經同人卦:"同人先~啕而後笑。"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詩:"入
門聞~啕。"
(二)讀 hào。號令,發表命令。莊子田子方:"何不~於國中?"荀子議兵:"故
制~政令欲嚴以威。"在這個意義上,常以"號令"二字連用。國語越語:"乃~令於三軍。"
(三)讀 hào。名稱,莊子駢拇:"事業不同,名聲異~。"苟子賦篇:"名~不美。"
史記五帝本紀:"皆同姓而異其國~。"引申為表"功德"的名號。帝王生有尊號,死而諡
號。班固典引:"厥有氏~。"史記秦始皇本紀:"朕聞太古有~毋諡。"(毋:通"無"。)
又為別號(後起義)。古人名外有字,字外還可能有號。陶潛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
因以為~焉。"又如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陸游字務觀,
號放翁。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又引申為被人稱為。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為剛直。"
孫樵書褒城驛壁:"褒城驛~天下第一。"
[辨]哭,泣,號,啼。"哭"是有聲有淚,"泣"是無聲有淚。(若泣而有細微的聲
音,則叫做"嗚咽"。)"號"是哭而且言,"啼"是痛哭。後來啼、號、哭三字漸漸沒有
分別。
848.【訊】
(一)問,特指上問下。詩經小雅正月:"召彼故老,~之占夢。"(故老:舊臣。占
夢:官名。)公羊傳僖公十年:"君嘗~臣矣。"引申為審問。詩經小雅出車:"執~獲醜。"
(醜:徒眾。執訊其魁首,俘獲其徒眾。)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卒從吏~。"又為一般的
詢問。孫樵書褒城驛壁:"~於驛吏。"[問~]詢問。陶潛桃花源記:"村中聞有此人,
鹹來問~。"
(二)書信。荀子賦篇:"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者與?"陸機贈馮文羆詩:"愧無雜佩
贈,良~代兼金。"[音~]音信,書信。元稹酬樂天早春閒遊西湖詩:"故交音~少,歸
夢往來頻。"
849.【詰】
責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士莊伯不能~。"韓愈進學解:"是所謂~匠氏之不以杙
為楹。"引申為追問,追究。淮南子時則:"牛馬畜獸有放失者,取之不~。"[~朝]平
旦,清早。左傳成公二年:"~朝請見。"又襄公十四年:"~朝之事"。"詰"字舊讀入
聲。
[辨]問,訊,詰。"問"的意義很廣,既表示一般的問,也可以表示審問。詩經魯頌
泮水:"淑問如皋陶。""訊"字較多用於審問,"詰"字較多用於追問,都和一般的問不
同。
850.【敘】
(一)使有次序,妥善地安排。尚書皋陶謨:"惇~九族。"又舜典:"百揆時~。"
又洪範:"彝倫攸~。"[~用]按一定的標準分別等級任用。三國志魏書甄皇后傳:"親
疏高下~用各有差。"
(二)敘述。國語晉語三:"紀言以~之。"引申為交談過去的情況。江淹別賦:"唯
樽酒兮~悲。"齊書劉悛傳:"歡宴~舊。"
(三)名詞。通"序"。序文。說文解字卷十五:"~曰。"
[辨]敘,序。在次序的意義上,"敘"與"序"的分別是:"敘"是動詞。表示使有
次序;"序"是名詞,表示次序。在序文的意義上,"敘"、"序"通用,後代一般寫作
"序"。至於"庠序"的"序",不能用"敘";"贈序"的"序",習慣上也不用"敘"。
851.【訴】
(一)告,特指以冤枉或委屈告訴在上的人。史記龜策列傳:"身在患中,莫可告語,
王有德義,故來告~。"後漢書鄧皇后紀:"舉頭若欲自~。"李密陳情表:"欲苟順私情,
則告~不許。"引申為一般的訴苦。李華吊古戰場文:"腷臆誰~?"蘇軾前赤壁賦:"如
泣如~。"
(二)告狀。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嘉。"孔稚圭北山
移文:"牒~倥傯裝其懷。"唐書張鎰傳:"由是獄~衰息。"
按:"訴"與"訴"是古今字。參看第九單元"訴"字條。見第三冊 926 頁。
852.【摹】
照樣描畫。江淹別賦:"誰能~暫離之狀?"韓愈畫記:"餘之手~也。"引申為照樣
寫字。宋史李建中傳:"善書劄,行筆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人多~習。"
又為以薄紙蓋在字帖上照描。丹鉛總錄:"~帖如梓人作室。"
853.【寫】
(一)傾注,傾瀉。禮記曲禮上:"禦食於君,君賜餘,器之溉者不~,其餘皆~。"
(侍奉君主用膳,君主把吃剩的食品賜給服侍的人,如果盛食品的器皿是可以洗滌的,就不
把食品倒入另器內;否則,必須倒在另器內。)周禮地官稻人:"以澮~水。"這個意義後
來寫作"瀉"。又為除去[憂愁]。詩經邶風泉水:"駕言出遊,以~我憂。"又小雅蓼蕭:
"既見君子,我心~兮。"杜甫別贊上人詩:"異縣逢舊友,初欣~胸臆。"
(二)畫,摹畫。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龍,鑿以~龍,屋室雕文以~
龍。"文心雕龍情采:"敷~器象。"杜甫畫鶻行:"~此神俊姿。"引申為摹仿,仿效。
淮南子本經:"雷震之聲,可以鼓鍾~也。"(鍾:通"鐘"。)又為描繪,描寫。江淹別
賦:"誰能摹暫離之狀,~永訣之情者乎?"
(三)對著文本抄錄。漢書藝文志:"置~書之官。"後漢書班超傳:"為官~書受直,
以養老母。"李白送賀賓客歸越詩:"山陰道士如相見,應~黃庭換白鵝。"(黃庭:指黃
庭經。)引申為書寫。梁溪漫志:"世人~字,能大不能小,能小不能大。"吳文英鶯啼序
詞:"殷勤待~,書中長恨。"
[辨]書,寫。在書寫的意義上,古代說"書"不說"寫"。漢代以後,"寫信"、"寫
字"尚說"作書"。如古詩枯魚過河泣:"作書與魴鱮,相教慎出入。"三國志魯肅傳:"[
曹操]方作書,落筆於地。"大約唐以後才逐漸說"寫"。如蘇軾答謝民師書:"軾本不善
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這裡還是"作""寫"互用。還應注意的是,"書
寫"的意思雖是從"抄錄"發展來的,但"抄錄"的意義還不等於今天的"寫"。"寫書受
值"的"寫書",還重在"摹畫"、"仿效"(對著正本謄抄)。
854.【排】
(一)推,推開。禮記少儀:"~闔說屨於戶內者,一人而已矣。"(闔:門扇。說:
脫。)史記樊噲列傳:"噲乃~闥直入。"(闥 tà:門。)諸葛亮梁父吟:"力能~南山。"
引申為排解。戰國策趙策三:"為人~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又指排除淤塞。孟
子滕文公上:"決汝漢,~淮泗。"今有雙音詞"~泄"。
(二)排擠,排斥。史記主父偃列傳:"齊諸儒生相與~擯,不容於齊。"韓愈進學解:
"抵~異端。"盧照鄰長安古意詩:"意氣由來~灌夫。""排空"二字連用,表示淩空。
何遜贈韋記室黯別詩:"無因生羽翰,千里暫~空。"白居易長恨歌:"~雲馭氣奔如電。"
注意:古代排字不當排列講。
(三)排比,對偶(後起義)。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序:"以單行之神,運~偶之體。"
855.【攘】
(一)排斥,打退。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韓愈進學解:"~斥佛老。"
(二)偷。論語子路:"其父~羊,而子證之。"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其鄰之
雞者。"
(三)揎[袖],撩起[衣襟]。孟子盡心下:"馮婦~臂下車。"(攘臂:揎袖露臂。)
曹植美女篇詩:"~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晉書劉伶傳:"其人~袂奮拳而往。"劉伶
酒德頌:"奮袂~襟,怒目切齒。"
856.【竄】
(一)躲藏。左傳定公四年:"天誘其衷,致罰於楚,而君又~之。"(竄:使動用法,
使躲藏。)國語晉語二:"求廣土而~伏焉。"賈誼吊屈原賦:"鸞鳳伏~兮,鴟梟翱翔。"
王勃滕王閣序:"~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竄:也是使動用法。)引申為逃匿。漢書
蒯通傳:"奉頭鼠~。"
(二)放逐。尚書舜典:"~三苗于三危。"韓愈進學解:"暫為禦史,遂~南夷。"
(三)刪改(後起義)。李商隱韓碑詩:"點~堯典舜典字。"現代有雙音詞"~改"。
857.【列】
(一)分裂。"列地"、"列土"二字連用,表示分封為王侯。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
"遭漢初定,故得~地,南面稱孤。"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弟兄皆~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按"列土"又寫作"裂土"。漢書韓彭英盧吳傳贊:"鹹得裂土。"
(二)行列。史記淮陰侯列傳:"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又特指朝廷的行列。司
馬遷報任安書:"廁下大夫之~。"
(三)排列。陶潛詠荊軻詩:"四座~群英。"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屋而閒居。"
[論~]列舉事實,加以評論。司馬遷報任安書:"乃欲昂首伸眉,論~是非。"
(四)形容詞。略等於"眾"、"諸"的意思。荀子天論:"~星隨旋。"[~國]諸
侯不止一國,所以稱列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天子之地一圻,~國一同。"(圻:方千
里。同:方百里。)[~侯]漢制,異姓封侯者為列侯。漢書霍光傳:"願分國邑三千戶以
封兄孫奉車都尉山為~侯。"又引申為一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大王見臣~觀。"(列
觀:一般的宮觀。這是對正殿而言。)
按:"列"字舊讀入聲。
858.【垂】
(一)邊疆。荀子臣道:"邊境之臣處,則疆~不喪。"史記秦本紀:"在西戎,保西
~。"漢書武帝紀:"朕將巡邊~。"引申為邊。曹植白馬篇詩:"揚聲沙漠~。"王粲詠
史詩:"妻子當門泣,兄弟哭路~。""邊疆"和"邊"的意義又寫作"陲"。左傳成公十
三年:"虔劉我邊陲。"(虔劉:殺害。殺害我邊疆的人民。)
(二)上端固定,下端不固定;垂下來。易經繫辭下:"黃帝堯舜~衣裳而天下治。"
揚雄解嘲:"戴縰~纓。"曹植七啟:"乃使任子~釣。"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弱柳青槐
拂地~。"引申為掛著[眼淚]。荀子禮論:"~涕恐懼。"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如面柳
如眉,對此如何不淚~?"
(三)[好的東西]留傳下來。孟子公孫醜下:"君子創業~統。"揚雄解嘲:"五帝
~典。"沈約謝靈運傳論:"~範後昆。"杜甫詠懷古跡詩:"諸葛大名~宇宙。"
(四)副詞。表示將近(後起義)。後漢書韋彪傳:"今歲~盡。"杜甫送崔侍禦常正
字入京詩:"不堪~老鬢,還對欲分襟。"
859.【尊】
(一)盛酒器。莊子馬蹄:"故純樸不殘,孰為犧~?"荀子禮論:"大饗尚玄~。"
這個意義後來也寫作"樽"或"罇"。樂府隴西行:"清白各異樽。"陶潛歸去來辭:"有
酒盈樽。"王勃滕王閣序:"氣淩彭澤之樽。"
(二)地位高,跟"卑"相對,又跟"賤"相對。孟子梁惠王下:"將使卑逾~,疏逾
戚。"戰國策趙策四:"猶不能恃無功之~,無勞之奉。"用作動詞時,表示使地位高。戰
國策趙策四:"今媼~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至~]封建時代指稱皇帝。杜
甫北征詩:"至~尚蒙塵。"
(三)尊敬,尊重。論語子張:"君子~賢而容眾。"
860.【盛】
(一)讀 ché ng。黍稷在器中,用來祭祀的。常以"粢盛"二字連用(粢:讀 zī,黍
稷。)孟子滕文公下:"諸侯耕助以供粢~。"魏征雍和詩"粢~鹹潔。"引申為盛物入器
中。莊子逍遙遊:"以~水漿。"
(二)讀 shèng。興旺,旺盛。跟衰相對。孟子公孫醜上:"夏後殷周之~,地未有
過千里者也。"韓愈送孟東野序:"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邪?"又送李願歸盤
穀序:"道古今而譽~德。"引申為茂盛。莊子山木:"見大木枝葉~茂。"[~服](1)
穿戴整齊。左傳宣公二年:"~服將朝。"(2)隆重的服飾。漢書霍光傳:"太后被珠襦,
~服坐武帳中。"[~氣]氣衝衝地。戰國策趙策四:"太后~氣而揖之。"今成語有"~
氣淩人"。
861.【虛】
(一)大丘,特指舊都邑的遺址。舊讀如胠(qū)。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升彼~矣。"
漢書賈誼傳:"凡十三歲而社稷為~。"這個意義後來又寫作"墟"。蘇轍快哉亭記:"至
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用作動詞,表示成為廢墟。揚雄解嘲:"三仁去而殷墟。"王勃
滕王閣序:"梓澤邱墟。"
(二)空虛。跟"盈"相對。荀子宥坐:"~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蘇軾前赤壁賦:
"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引申為不真實,不實際。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徒~語耳。"
又為徒然(後起義)。李商隱安定城樓詩:"賈生年少~垂涕。"
862.【枉】
(一)[木]不直。跟"直"相對。荀子王霸:"辟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景之~也。"
淮南子本經:"矯~以為直。"引申為不正直的,邪惡的。論語顏淵:"能使~者直。"又
為[審判]不公正。禮記月令:"斬殺必當,無或~橈。"(橈 náo:曲。)後代有雙音
詞"冤~"。
(二)委屈,指屈尊就卑。揚雄解嘲:"或~千乘於陋巷。"曹操短歌行:"~用相存。"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將軍宜~駕顧之。"
(三)副詞。徒然。杜甫歲晏行:"汝休~殺南飛鴻。"
863.【和】
(一)[音樂]調和,和諧。尚書舜典:"聲依永,律~聲。"老子二章:"音聲相~。"
這個意義又寫作"龢"。國語周語下:"飲食可饗,龢同可觀。"引申為和睦,不爭。論語
季氏:"~無寡。"荀子樂論:"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睦。"
(二)在一起(後起義)。白居易長恨歌:"回看血淚相~流。"李煜搗練子詞:"數
聲~月到簾櫳。"又用作副詞,表示連。秦觀阮郎歸詞:"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雁無!"
現代連詞"和"由此發展而來。
(三)讀 hè,動詞。[聲音]相應。特指和著唱,幫腔。詩經鄭風籜兮:"倡予~女。"
論語述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之。"又指與樂器相和。蘇軾前赤壁賦:"倚
歌而~之。"宋玉對楚王問:"國中屬而~者數千人。"引申為和詩(後起義)。白居易寄
劉禹錫詩:"詩成遣誰~?還是寄蘇州!"
864.【順】
(一)順從。跟"逆"相對。孟子公孫醜下:"多助之至,天下~之。"引申為順理,
順理的事。也跟"逆"相對。左傳隱公三年:"去~效逆,所以速禍也。"按古人常從倫理
觀點看順逆。漢書文帝紀:"孝悌,天下之大~也。"又從正義和非正義看順逆。杜甫北征
詩:"其王願助~,其俗善馳突。"又新安吏詩:"況乃王師~,撫養甚分明。"
(二)隨著,沿著(後起義)。蘇軾前赤壁賦:"~流而東。"
865.【凜】
寒冷。潘嶽閒居賦:"~秋暑退,熙春寒往。"蕭統文選序:"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
曾微增冰之~。"[~然]不可干犯的樣子。楊惲報孫會宗書:"~然皆有節 。"後代成
語有"大義~然"。[~~]等於凜然。宋史辛棄疾傳:"孰謂公死?~~如生!"[~冽
]非常寒冷的樣子。李華吊古戰場文:"至若窮陰凝閉,~冽海隅。"
866.【凝】
(一)結冰。易經坤卦:"履霜堅冰,陰始~也。"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
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 "凝"字往往不單指結冰,而是指冰天雪地的氣候。李
華吊古戰場文:"至若窮陰~閉,凜冽海隅。"由結冰的意義引申為凝結。詩經衛風碩人:
"膚如~脂。"白居易長恨歌:"溫泉水滑洗~脂。"王勃滕王閣序:"煙光~而暮山紫。"
(二)集中。多指精神方面的行為。白居易長恨歌:"含情~睇謝君王。"柳永八聲甘
州詞:"想佳人妝樓~望。"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詞:"~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現代有"~神","~思"等雙音詞。
867.【爛】
(一)煮爛。呂氏春秋本味:"熟而不~。"引申為腐爛。莊子人間世:"咶其葉,則
口~而為傷。"(咶 shì:同"舐",用舌舔。)又為火燒傷。漢書霍光傳:"焦頭~額
為上客。"
(二)燦爛,有光芒。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明星有~。"楚辭九歌雲中君:"~昭昭
兮未央。"江淹別賦:"鏡朱塵之照~。"現代有雙音詞"燦~"。[~漫]光彩分佈的樣
子。杜甫春日江村詩:"種竹交加翠,栽桃~漫紅。"韓愈山石詩:"山紅澗碧紛~漫。"
868.【漫】
(一)讀 màn。水大的樣子。引申為沒有邊際的樣子。荀子正名:"長夜~兮。"[
~~]沒有邊際的樣子。甯戚飯牛歌:"長夜~~何時旦?"班彪北征賦:"遵長城之~~。"
江淹別賦:"雲~~而奇色。"[彌~](彌漫)水大的樣子。潘嶽西征賦:"其池則湯湯
汗汗,滉瀁彌~,浩如河漢。 "(湯湯 shāng shāng:水大而疾的樣子。汗汗:水勢廣闊
的樣子。滉瀁 huǎng yǎng:水波動盪的樣子。)
(二)讀 màn。遍。齊民要術種葵:"~散子。"(散:撒。)成語有"~山遍野"。
引申為全,都。胡銓上高宗封事:"~不敢可否事。"
(三)讀 màn。[~滅]模糊不可辨認的樣子。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其文~滅。"
[汗~]廣泛的樣子。杜甫奉送王信州詩:"甘為汗~遊。"
(四)讀 màn。副詞。表示隨便,隨他,姑且,徒然。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
卷詩書喜欲狂。"又閣夜詩:"人事音書~寂寥。"吳文英鶯啼序詞:"~相思,彈入哀箏
柱。"這個意義又寫作"謾"。杜甫有客詩:"豈有文章驚海內,謾勞車馬駐江幹。"
按:"漫"舊有兩讀:於(一)(二)義讀 mán,於(三)(四)義讀 màn。今普通
話都讀 màn。
869.【赤】
紅。詩經豳風狼跋:"~舄幾幾。"(赤舄 xī:紅鞋。幾幾:安重的樣子。)韓愈進
學解:"~箭青芝。"[~子]初生的嬰兒。尚書康誥:"若保~子。"後世以"赤子"為
民的代稱。蘇軾荔支歎詩:"我願天公憐~子。"[~族]滅族。揚雄解嘲:"客徒欲朱丹
吾轂,不知一跌將~吾之族也。"杜甫壯遊詩:"朱門任傾奪,~族迭罹殃。"
"赤"字舊讀入聲。
[辨]赤,朱,丹,絳,紅。"赤"是紅,"朱"是大紅。"朱"深於赤,但是籠統地
說就沒有分別。由於"朱"是大紅,所以是正色。"丹"是丹砂的顏色,比"赤"更淺些。
"絳"是深紅,比"朱"更深。"紅"是赤白色,也就是淺紅。按照深淺的次序,這五種顏
色是:絳,朱,赤,丹,紅。到了中古時代,"紅"和"赤"沒有分別。
870.【碧】
青白色,即淺藍。孔稚珪北山移文:"~嶺再辱。"江淹別賦:"春草~色,春水綠波。"
[~落]天界。白居易長恨歌:"上窮~落下黃泉。"
"碧"字舊讀入聲。
871.【青】
(一)藍色。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於藍。"揚雄解嘲:"又安得~紫?"庾
信春賦:"麥才~而覆雉。"劉禹錫陋室銘:"草色入簾~。"[~春]古人把春季屬東方,
其色為青,主春之神為青帝,所以春季稱青春。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春作伴好還
鄉。"後代指年齡,以及特指青少年時期,都由此引申而來。[~樓](1)女子所居。西洲曲:
"望郎上~樓。"(2)妓院。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樓薄幸名。"秦觀滿
庭芳詞:"漫贏得~樓、薄幸名存。"
(二)黑色。李白將進酒詩:"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絲暮成雪。"
按:在古代漢語中(尤其在上古),"青"多用(一)義。(二)義少見。唐宋以後(二)
義漸多。
872.【蒼】
深藍。莊子逍遙遊:"天之~~,其正色邪?"揚雄解嘲:"高者出~天。"孔稚珪北
山移文:"~黃反覆。"[~茫]曠遠迷茫的樣子。高適燕歌行:"絕域~茫更何有?"
[辨]青,蒼,碧,綠,藍。"青"是藍色,"蒼"是深藍,"碧"是淺藍,本是有分
別的,但有時候也混用。青天又叫蒼天,也叫碧空或碧落。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蒼苔。
綠色和青色距離較遠,混用的情況較少。綠草指嫩草,與青草的意義不盡相同。"藍"字在
上古漢語中不用來表示顏色,只用來表示染料,這種染料染出來的顏色就是青(所以說"青
出於藍")。直到中古以後,"藍"字還是很少用來表示顏色的。
873.【乍】
(一)副詞。突然,忽然。孟子公孫醜上:"今人~見孺子將入於井。"曹植洛神賦:
"~陰~陽。"孔稚珪北山移文:"~低枝而掃跡。"江淹別賦:"~秋風兮暫起。"杜牧
阿房宮賦:"雷霆~驚。"
(二)副詞。剛,才(晚起義)。柳永黃鶯兒詞:"~出暖煙來,又趁遊蜂去。"
874.【暫】(蹔)
(一)副詞。突然,忽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而免諸國。"
馬融長笛賦:"融去京師逾年,~聞甚悲而樂之。"杜甫夜詩:"~憶江東鱠,兼懷雪下船。"
(二)副詞。初,剛。江淹別賦:"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庾信春賦:"玉
管初調,鳴弦~撫。"
(三)副詞。表示短暫的時間。江淹別賦:"蹔遊萬里,少別千年。"又:"誰能摹~
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杜甫堂成詩:"~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韓愈進
學解:"~為禦史,遂竄南夷。"注意:現代漢語的"暫"字由此發展而來,但是意義不完
全相同。現代所謂"暫",指暫時這樣,將來不這樣。古代所謂"暫",只指時間很短,沒
有與將來對比的意思。例如今人說"暫停",是指以後還要繼續;古人說"暫停",只指停
一個短暫的時間,不意味著以後還要繼續。唐書李德林傳:"心無別慮,筆不~停。"
875.【每】
(一)每一。論語八佾:"子入太廟,~事問。"
(二)每次,每逢。莊子養生主:"~至於族,吾見其難為。"司馬遷報任安書:"~
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三)[~~]常常。莊子胠篋:"故天下~~大亂。"後來單用一個每字,也表示常。
孔稚珪北山移文:"常綢繆於結課,~紛綸於折獄。"杜甫去秋行:"戰場冤魂~夜哭。"
又秋興詩:"夔府孤城落日斜,~依南斗望京華。"
876.【既】
(一)動詞。盡。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可~。"楊惲報孫會宗書:"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韓愈進學解:
"言未~,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二)副詞。已經。論語先進:"春服~成。"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接。""既??
且??"二字相照應,表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詩經大雅烝民:"~明且哲,以保其身。"
"既??則??"二字相照應,表示甲種情況和乙種情況有連帶關係。論語季氏:"~來之,
則安之。"[~而](已而)副詞。不久,一會兒。孟子萬章上:"~而幡然改曰。"(幡
然:變動的樣子。)
[辨]已,既。在已經的意義上,"已"與"既"有相通之處。但"已"字多獨立用,
不與"且"、"則"相照應。如"既明且哲"不能說成"已明且哲";"既"字多用於與下
文發生關係的地方,一般不獨立用。即以"春服既成"而論,也是和"浴乎沂,風乎舞雩"
聯繫的;又以"兵刃既接"而論,也是和"棄甲曳兵而走"聯繫的。實際上等於說"在春服
已成以後"、"在兵刃已接以後"。至於像"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就不能換成"既知之
矣",因為沒有下文了。
"已"字有停止的意義,"既"字有盡的意義,停止和盡更不相同。固然,"言未既"
也可以說成"言未已",因為"話沒說完"和"話沒停止"都是講得通的(當然意思仍略有
不同);但是"死而後已"就不能說成"死而後既","有時而既"也不能換成"有時而
已",因為"死而後已"指的是停止工作,沒有盡的意思,"有時而既"指的是送終的期限
已盡,沒有停止的意思。
877.【卿】
(一)官階名,爵位名。卿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孟子告子上:"公~大夫,此人爵也。"
左傳宣公二年:"子為正~。"漢書霍光傳:"自先帝時,桀已為九~,位在光右。"揚雄
解嘲:"群~不揖客。"
(二)君對臣的尊稱。世說新語捷悟:"我才不及~。"(這是曹操對楊修說的話。)
宋史趙普傳:"吾意正如此,特試~耳。"(這是宋太祖對趙普說的話。)又為士大夫之間
的愛稱。晉書周顒傳:"此中空洞無物,然足容~曹數百人。"杜甫惜別行送向卿:"~家
兄弟功名震。"又為夫對妻的愛稱。古詩焦仲卿妻:"我自不驅~,逼迫有阿母。"
878.【傅】
(一)師傅,教師。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居宿於外。"孟子滕文公下:"有
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諸?使楚人~諸?"(傅,用如動詞。)又特指
帝王之子或諸侯之子的師傅。莊子人間世:"顏闔將~衛靈公太子。"荀子堯問:"周公謂
伯禽之~曰。"(伯禽,周公之子。)又特指帝王的師傅,實際上指帝王的相。揚雄解嘲:
"或釋褐而~。"[太傅]三公之一,位在太師之下,太保之上。偽古文尚書周官:"立太
師,太~,太保。"左傳成公十八年:"使士渥濁為大~。"漢制,帝王之子的師傅亦得稱
太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為長沙王太~。"
(二)附著。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引申為塗[粉,藥]。顏氏
家訓勉學:"莫不熏衣剃面,~粉施朱。"舊唐書白元光傳:"身被數創,肅宗躬為~藥。"
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說成"敷"。[~會](附會)傳:附著。會:會合。(1)指隨機應變來
說話。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袁盎雖不好學,亦善~會。"成語"牽強附會"由此發展而來。
(2)指組織文句。後漢書張衡傳:"精思~會,十年乃成。"文心雕龍附會:"何謂附會?
謂總文理,統首尾,??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3)指隨聲附和。胡銓上高宗封事:
"頃者孫近~會檜議。"(檜:秦檜。)
879.【儀】
儀容。飲食起居進退動作的準則,特指行禮的儀式。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見趙
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也,非禮也。'"揚雄解嘲:"遂作君臣之~。"
引申為法度。國語周語下:"示民軌~也。"
880.【容】
(一)容納,容得下。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刀!"(刀:小船。)莊子
逍遙遊:"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枚乘上書諫吳王:"間不~發。"用於抽象的意
義,表示包容,寬容。論語子張:"君子尊賢而~眾。"司馬遷報任安書:"苟合取~。"
(二)容貌,容色。莊子德充符:"子產蹴然改~更貌。"又天地:"夫子何故見之變
~失色,終日不自反邪?"楚辭漁父:"顏色憔悴,形~枯槁。"
(三)[~與]雙聲連綿字。從容逍遙的樣子。楚辭離騷:"遵赤水而~與。"又九歌
湘君:"聊逍遙兮~與。"曹植洛神賦:"~與乎陽林。"引申為徘徊不進的樣子。江淹別
賦:"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棹 zhào:划船的工具。詎 jù:豈。)
[辨]容,貌。"容"與"貌"是同義詞,常常可以通用。仔細分析起來,"容"字多
用於內心的表現,如孟子萬章上:"舜見瞽瞍,其容有蹙";"貌"字多用於外貌,如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者貌侵。"
881.【祥】
(一)吉凶的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也?吉凶焉在?"又昭公十八年:"將
有大~。"戰國策楚策四:"將以為楚國祅~乎?"引申為吉兆。周禮春官眡祲:"以觀妖
~,定吉凶。"老子:"夫佳兵者不~之器。"再引申為福,善。戰國策齊策四:"寡人不
~,被於宗廟之祟。"賈誼吊屈原賦:"遭時不~。"
(二)祭名。父母死後,十三月而祭,叫做小祥;二十五月而祭,叫做大祥。大祥表示
喪服期滿。禮記檀弓上:"孔子既~,五日彈琴而不成聲。"(祥:指大祥。)
882.【殃】
禍害,災禍。易經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禮記禮運:
"眾以為~。"楚辭離騷:"豈餘身之憚~兮。"現代有雙音詞"遭~"。
883.【條】
(一)樹枝。詩經周南汝墳:"伐其~枚。"(枚:樹幹。)孔稚珪北山移文:"於是
叢~瞋膽,疊穎怒魄。"
(二)條理。尚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而不紊。"引申為條目,項目。漢書劉向
傳:"比類相從,各有~目。"又李尋傳:"臣謹~陳所聞。"[~理]秩序,層次。孟子
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理也;玉振之也者,終~理也。"
[~暢]有條理而通暢。王褒洞簫賦:"~暢洞達。"
884.【理】
(一)加工玉石,雕琢[玉器]。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者璞。"(鄭國人管
未加工過的玉叫做"璞"。)韓非子和氏:"使玉人~其璞。"(玉人:治玉的工匠。)引
申為治理。荀子君道:"然後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又天論:"本事不
~。"(本事:指農業。)又為治理得好。孝經廣揚名章:"居家~,故治可移於官。"韓
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按:唐人為避高宗諱,不用"治"而用
"理"。又為整理,料理。木蘭詩:"當窗~雲鬢。"又:"當戶~紅妝。"
(二)文理(紋理),腠理,條理。禮記中庸:"文~密察。"荀子解蔽:"則足以見
鬚眉而察~矣。"史記扁鵲列傳:"君有疾在腠~。"張衡西京賦:"剖析毫釐,擘肌分~。"
引申為規律。莊子養生主:"依乎天~。"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詩:"以茲悟生~。"蘇
洵六國論:"存亡之~。"又為道理。孟子告子上:"故~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司馬遷報任安書:"至激於義~者不然。"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萬無母子俱往~。"
(三)治理獄訟的官,法官。漢書藝文志:"法家者流,蓋出於~官。"司馬遷報任安
書:"遂下於~。"
885.【支】
(一)枝。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芄蘭:草名。)又大雅文王:"本~百世。"
(本:樹幹。)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枝"。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揚
雄解嘲:"枝葉扶疏。"(漢書作"支")引申為肢。易經坤卦:"美在其中而暢於四~。"
孟子離婁下:"惰其四~。"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肢"。孟子盡心下:"四肢之於安佚也。"
又為分支。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分曹逐捕諸灌氏~屬。"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
之荀孟以暢其~。"現代漢語有"~流"、"~店"等。
(二)支撐,支持。左傳定西元年:"天之所~,不可壞也。"引申為頂得住。戰國策
燕策一:"夫一齊之強,而燕猶不能~也。"成語有"樂不可~"。注意:在古代漢語中,
"支"字沒有支付,支使的意義。
886.【葉】
(一)葉子。揚雄解嘲:"枝~扶疏。"
(二)世,世代。詩經商頌長髮:"昔在中~。"左思詠史詩:"金張籍舊業,七~珥
漢貂。"又吳都賦:"雖累~百疊,而富強相繼。"蕭統文選序:"自炎漢中~,厥塗漸異。"
[奕~]累代。潘岳楊仲武誄:"奕~熙隆。"
"葉"字舊讀入聲。
注意:"葉"、"葉"不同字。"葉"是"協"的異體字。漢字簡化後,"葉"取代了
"葉"。
887.【朵】(朶)
花。庾信春賦:"釵~多而訝重,髻鬟高而畏風。"杜甫題新津北橋樓詩:"白花簷外
~,青柳檻前梢。"白居易新春江次詩:"粉片妝梅~,金絲刷柳條。"現代有雙音詞"花
~"。引申為量詞,指花的朵數。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萬~壓枝
低。"
888.【穎】
禾末。詩經大雅生民:"實~實栗。"(穎:指穗垂。栗:等於栗栗,眾盛的樣子。)
孔稚珪北山移文:"疊~怒魄。"引申為尖端。史記平原君列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
~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悟]特別聰明。南史謝靈運傳:"靈運幼便~悟。"
889.【軒】
(一)大夫的車。左傳閔公二年:"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者。"又僖公二十八年:"而
乘~者三百人也。"[~冕]表示官爵,地位的尊貴。莊子胠篋:"雖有~冕之賞弗能勸。"
文心雕龍情采:"故有志深~冕,而泛詠皋壤。"李白贈孟浩然詩:"紅顏棄~冕,白首臥
雲松。"引申為車。江淹別賦:"朱~繡軸。"
(二)檻板,略等於後代的欄杆。江淹別賦:"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而飛光。"杜甫
登岳陽樓詩:"憑~涕泗流。"
(三)長廊的窗,長窗,窗。張協七命:"承倒景而開~。"沈約學齊愁臥詩:"愁人
掩~臥。"蘇軾江城子詞:"小~窗,正梳妝。"引申為小室(晚起義)。如歸有光室名"項
脊軒"。
(四)飛,舉。王粲贈蔡子篤詩:"歸雁載~。"孔稚珪北山移文:"爾乃眉~席次,
袂聳筵上。"[~昂]高舉的樣子。三國志吳書孫堅傳:"而~昂自高。"成語有"氣宇~
昂"。[~然]高舉的樣子。杜甫畫鶻行:"烏鵲滿樛枝,~然恐其出。"成語有"~然大
波"。
890.【冕】
大夫以上的冠。論語衛靈公:"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文心雕龍情采:"故
有志深軒~,而泛詠皋壤。"
891.【庾】
在野的穀倉。詩經小雅甫田:"曾孫之~,如坻如京。"(坻:水中高地。京:高丘。)
國語周語中:"野有~積。"引申為一般的穀倉。杜牧阿房宮賦:"釘頭磷磷,多於在~之
粟粒。"
892.【廩】
米倉,倉。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完:修葺。)引申為公家供給的糧食。
常以"廩粟"二字連用。韓愈進學解:"猶且月費俸錢,歲糜~粟。"
893.【帛】
絲織品,綢子。孟子梁惠王上:"五十者可以衣~矣。"杜牧阿房宮賦:"瓦縫參差,
多於周身之~縷。"
"帛"字舊讀入聲。
894.【縷】
麻線,線。墨子尚同上:"譬若絲~之有紀,罔罟之有綱。"杜牧阿房宮賦:"多於周
身之帛~。"蘇軾前赤壁賦:"餘音嫋嫋,不絕如~。"今成語有"一絲一~","千絲萬
~"。引申為一條一條地,詳盡地。枚乘七發:"固未能~形其所由然也。"今成語有"~
析","~述"。[藍~]衣服破爛。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以啟山林。"(篳路:
柴車。)杜甫山寺詩:"山僧衣藍~。"也寫作"襤褸"。
895.【扃】
從外面可以關門的閂。莊子胠篋:"固~鐍。"引申為門。劉伶酒德頌:"日月為~牖。"
孔稚珪北山移文:"或假步於山~。"白居易長恨歌:"金闕西廂叩玉~。"又為關閉。孔
稚珪北山移文:"宜~岫幌,掩雲關。"
896.【牖】
窗。論語雍也:"自~執其手。"賈誼過秦論上:"甕~繩樞之子。"文心雕龍鎔裁:
"篇章戶~。"
[辨]牖,窗。在牆上的叫牖,"牖"正是今天所謂窗。"窗"字的本義是在屋頂上的
窗,即天窗。在上古漢語中,"窗"字罕見。到了中古以後,"窗"與"牖"無別,而倒反
是"窗"字常見了。
897.【楹】
柱子。詩經小雅斯干:"有覺其~。"(覺:高大而直的樣子。)孔稚圭北山移文:"至
於還飆入幕,寫霧出~。"江淹別賦:"巡曾~而空掩,撫錦幕而虛涼。"
898.【檻】
圈野獸的柵欄。淮南子主術:"故夫養虎豹犀象者,為之圈~。"司馬遷報任安書:"猛
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阱之中,搖尾而求食。"引申為欄杆。漢書朱雲傳:"雲攀殿
~,~折。"王勃滕王閣詩:"閣中帝子今何在?~外長江空自流!"杜牧阿房宮賦:"直
欄橫~,多於九土之城郭。"
899.【梁】
(一)橋。莊子馬蹄:"澤無舟~。"曹丕燕歌行:"爾獨何辜限河~?"庾信春賦:
"帶乃荊山之玉~。"又為在水中築起的捕魚的堰。詩經邶風穀風:"毋逝我~,毋發我笱。"
(逝:往。笱 gǒu:捕魚的工具。)現代有雙音詞"橋~。"
(二)房梁。莊子人間世:"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盧照鄰長安
古意詩:"雙燕雙飛繞畫~。"杜牧阿房宮賦:"架~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這個意義
後來寫作"梁"。
900.【陵】
(一)大土山。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淆有
二~焉。"引申為陵墓,帝王的墳墓。李白憶秦娥詞:"漢家~闕。"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
原詩:"樂游原上望昭~。"
(二)登上,升。張衡西京賦:"~重巘。"(巘 yǎn:山峰。)引申為乘,陵駕。
曹植洛神賦:"~波微步。"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勇氣~雲。"
(三)侵陵,欺陵。左傳隱公三年:"少~長。"禮記樂記:"迭相~謂之慢。"
(四)[~遲]原指山勢的坡度愈下愈緩,引申為衰微。司馬遷報任安書:"夫人不能
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遲。"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反衰世之~遲,繼周氏之絕業。"也
作"~夷"。漢書成帝紀:"帝王之道,日以~夷。"
注意"陵"的(二)(三)義也寫作"淩"或"淩"。參看"淩"字條。
901.【津】
(一)渡口。論語微子:"使子路問~焉。"庾信春賦:"三日曲水向河~。"王勃滕
王閣序:"舸艦迷~。"
(二)津液,口水。素問調經論:"人有精氣~液。"
902.【浦】
(一)水邊,河邊,江邊。詩經大雅常武:"率彼淮~。"(率:沿著走。)
(二)水港,港口。江淹別賦:"送君南~,傷如之何!"王勃滕王閣詩:"畫棟朝飛
南~雲,朱簾暮卷西山雨。"杜甫朝詩:"~帆晨初發,郊扉冷未開。"周邦彥蘭陵王詞:
"漸別~縈回,津堠岑寂。"
903.【疇】
(一)麻田,田。孟子盡心上:"易其田~。"(易:治,耕。)陶潛歸去來辭:"農
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
(二)誰。尚書舜典:"~若予工?"(若:順。誰能順我百工之事?)
(三)[~昔](1)昨天。禮記檀弓上:"予~昔之夜。"蘇軾後赤壁賦:"~昔之夜,
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2)從前。潘岳夏侯常侍誄:"~昔之游,二紀於茲。"杜甫
遣悶奉呈嚴公詩:"~昔論詩早,光輝仗鉞雄。"
904.【陌】
田間的路。南北為阡,東西為陌。引申為路。曹操短歌行:"越~度阡。"陶潛詠荊軻
詩:"素驥鳴廣~,慷慨送我行。"江淹別賦:"閨中風暖,~上草薰。"
905.【晡】
申時(等於現在下午四時)。杜甫徐步詩:"荒庭日欲~。""三晡"二字連用,表示
傍晚。庾信春賦:"百丈山頭日欲斜,三~未醉莫還家。"注意:"晡"本作"餔",指申
時食。[~食]吃第二頓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吾未~食。"
906.【曛】
黃昏。李華吊古戰場文:"風悲日~。"杜甫信行遠修水筒詩:"日~驚未餐。"按:
"曛"是中古以後的字。
907.【塊】
(一)土塊。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杜牧阿房宮賦:"鼎
鐺玉石,金~珠礫。"注意:古代漢語"塊"字不當量詞用。
(二)孤獨。楚辭九辯:"~獨守此無澤兮。"杜甫送重表侄王殊詩:"~獨委蓬蒿。"
[~然]孤獨的樣子。劉琨答盧諶書:"~然獨立,則哀憤兩集。"
908.【礫】
小石,碎石。韓非子內儲說下:"僖侯浴湯中有~。"楚辭惜誓:"相與貴夫~石。"
杜牧阿房宮賦:"金塊珠~。"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