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古書的注解(下)

2010-12-31 |浏览:28609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古漢語通論(十八)

 

古書的注解(下)

 

 

從漢代學者注經開始,其後魏晉南北朝各代,注解古書的範圍都有所擴展。唐人除了為

 

先秦經書做注疏工作之外,也為漢以下的其他古書做了注解。例如司馬遷的《史記》,在唐

 

代就有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蕭統的《文選》,在唐代就有李善注

 

和五臣注。這些注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證和史實的考核為主,有的是以詞語的出處和

 

典故的來源的考證為主。例如司馬貞、張守節對《史記》所做的注解,都較多地集中在人名

 

地名的考證和史實的考核之上。這類古書的注解,有的在考核史實之中增補了許多後代難得

 

的史料;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就有這個特點。

 

古代作家一般都喜歡引經據典,尤其是中古時期,引經據典幾乎成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

 

段。因此,注解這些文學作品時,注明出典就成了注解家的首要任務。李善《文選》注就幾

 

乎集中全力在注明出典方面,因此當時人們批評他的注解是"釋事而忘義"(這個批評不一

 

定完全正確,李善注解中的釋義工作雖然做得比較少,但是他並不是完全不釋義)。試看他

 

在揚雄《解嘲》中的一段注解:

 

 

 


這段原文雖然有一些較難理解的詞語,如
"""""""""窒隙蹈瑕"

 

(這些詞語最好也加注釋),但原文中更難理解的是每句話的用典,如果沒有李善的注解,

 

一般讀者就難以知道每句話用的是什麼典,也就難以理解每句話的內容了。

 

有時,李善不是注明典故的來源,而是指出某些詞語的出處。例如:

 

 

這三個例子中,他指出了"終鮮兄弟""狼狽""優渥""盤桓"等詞語的出處。這種

 

注解,也有助於讀者充分領會作品詞句的意思。

 

有時,他也釋義,不過他往往是轉引古注或古代字書對這個字的注釋。例如:

禮記。子曰。回得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鄭玄

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曰。拳拳。捧持之貌。說文曰。列。分解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祚。福也。  (李密:陳情表) 

有些古書的注解,除了注明出典之外,並能畫分段落,詮釋大意,從而説明讀者分析和

 

鑒賞作品。試舉仇兆鼇注杜甫《春望》為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烽火連三

此憂亂傷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

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物傷懷。下四。春望之情。遭亂思家。 

趙汸曰。烽火句。應感時。家書句。應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發白更短。愁亂思家所致。齊國策。王蠋曰。國破

亡。吾不能存。庾信詩。山河不復論。呂氏春秋。春氣至則草木生。楚辭。余感時兮悽愴。拾遺記。漢獻帝為李傕所敗。後以

淚濺帝衣。秦嘉詩。一别懷萬恨。聞人

蒨詩。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

注文前面先畫分段落,詮釋大意,後面再逐詞逐句地注明出典。這樣做,對於閱讀和鑒

 

賞這首詩的人,確有幫助。

 

另外有一類古書的注解,往往側重在闡明哲學思想上。其中有的是闡明原著中的哲理,

 

也有的是在闡明原著哲理時從中寄寓了注者自己的思想觀點。比如《莊子》,這是一部文字

 

深奧的古書,但是郭象注與成玄英疏的重點卻不擺在字句的解釋方面。試看《逍遙遊》中的

 

一段注疏:

 

 

 

 

郭注和成疏都用了很多筆墨闡明"之二蟲又何知"這一句話中所包含的"自然""

 

"之類的老莊哲理。

 

關於注音,也有新的發展。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讀若""讀如"等術語注

 

音,後來反切逐漸被注解家用來注音了。例如(引自李善文選注):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  於宜反  董允等。  (諸葛亮:出師表)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  雍,一龍切  徐衍負石入海。 (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又如(引

 

自李善文選注):

 

昔者司馬喜臏  鼻引  腳於宋。卒相中山。  (鄒陽:獄中上樑王書)

 

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  足俱  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諸葛亮:出師表)

 

"鼻引""鼻引切",是注""字的音;"足俱""足俱切",是注""字的音。

 

如果我們以為"鼻引"是釋""字的意義,"足俱"是釋""字的意義,那就錯了。

 

關於注音,有一個術語值得提出來說一說,那就是"如字"。古書上某字注以"如字"

 

通常是告訴讀者,在這特定的上下文裏,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讀。例如《禮記·大學》: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經典釋文》說:

 

惡惡,上鳥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這是說第一個""字讀"

 

路反",是去聲,第二個""字要讀它本來的音,即惡劣的"",舊讀入聲;第一個""

 

字讀"呼報反",是去聲,第二個""字要讀它本來的音,即美好的"",是上聲。

 

有時候一個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這個字在這特定的上

 

下文裏傳統有不同的讀法。例如《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經典釋文》說:

 

三思,息暫反,又如字。這是說這里""字有去聲的讀法(變讀),又有平聲的讀法

 

(如字)。讀法不同,往往講法不同。例如《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經

 

典釋文》說:

 

不分,包云如字,鄭扶問反,分猶理。這是說這里""字有平聲的讀法(如字),又

 

有去聲的讀法(變讀)。包鄭兩家的讀音,反映了對""字的不同的理解。

 

古書上常常有一字異讀的情況。不同的讀音往往表示了詞義或詞性的不同。例如音樂的

 

""和快樂的"",解說的""、遊說的""和喜說的""(悅),等等。異讀

 

有時只表現為聲調上的差異。例如施行的""讀平聲,施與的""讀去聲;聽聞的""

 

讀平聲,聽從的""讀去聲。但是這只是詞義上的轉變。有時候聲調不同,不僅是詞義上

 

而且是詞性上的轉變,這種情況最值得注意。例如王侯的""是名詞,讀平聲,王天下的

 

""是動詞,讀去聲;操持的""是動詞,讀平聲,節操的""是名詞,讀去聲;愛

 

好的""是動詞,讀去聲,美好的""是形容詞,讀上聲;厭惡的""是動詞,讀去

 

聲,惡劣的""是形容詞,讀入聲。

 

利用四聲來區别詞義和詞性,這是漢語的特點之一。漢魏學者看到了這個特點,並體現

 

於古書注音。有的文字學家認為這是六朝經師注解古書時的強生分别。但是積習相沿,在後

 

來的"聲律之文"裏就很重視這種分别。有些字的異讀還保留在現代漢語裏,如""(hǎ

 

o)""(hào)""(è)""(wù)之類;有些字的異讀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裏已經混同

 

了,但是仍保留在某些方言裏,例如上升的""讀上聲,在上的""讀去聲,現在廣州

 

話仍有區别。

 

唐代以後,宋代學者也做了不少注解古書的工作。例如朱熹就著有《周易本義》《詩集

 

傳》《大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辭集注》等。朱熹能擺脫漢代學

 

者的影響,直接從正義入手,他做的注解,有時比較近情近理,平易可通。

 

清代學者幾乎對每一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注解,他們鑽研漢唐人的注解,根據具體

 

材料判斷前人的是非,解決了古書中許多疑難問題。他們對古書字句的解釋要求非常嚴格,

 

做出了許多成績。例如陳奐的《詩毛氏傳疏》,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劉寶楠的《論語

 

正義》,焦循的《孟子正義》,王先謙的《莊子集解》,郭慶藩的《莊子集釋》,等等,都有很

 

大的參考價值。自然,清人有些注解,極力要求無一字無來歷,不免過於瑣細。例如劉寶楠

 

的《論語正義》注《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幾乎每一個字都作了詳細的

 

考證,這一句並不難懂的話,就注了將近一千個字;其中一個""字就注了一百多個字,

 

繁徵博引,極為詳盡,但是實用價值不大。

 

除了為古書做注解和考證工作之外,清代學者還作了許多古籍校勘的工作。阮元為《十

 

三經注疏》所作的《校勘記》,就是一例。《校勘記》除校正十三經正文的錯誤之外,更多的

 

是校正注疏中的錯誤。(《校勘記》附在《十三經注疏》每卷之後,我們閱讀十三經時,應該

 

參閱。)校勘學上有些專門術語,我們應當有所了解。試舉校勘學上常用的兩個術語為例:

 

1.衍文"衍文"簡稱"",也叫"衍字"。這個術語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

 

象。例如《詩經·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鄭箋:"舟載渡物者,今不用,

 

而與衆物泛泛然俱流水中。"阮元《校勘記》:"''下衍''字,小字本無。"又如《左傳

 

僖公四年》:"漢水以為池。"阮元《校勘記》:"《釋文》無''字。云:或作'漢水以為池'

 

''字衍。"又如《禮記·檀弓》:"從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為服。"俞樾在《古書疑

 

義舉例》中說:"''字衍文也,'二人'兩字合為''"

 

2.脫文  "脫文"簡稱""(有時作""""),也叫"脫字"。這個術語專指

 

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例如《詩經·周南·桃夭》孔穎達疏:"此云家人,家猶夫也,

 

猶婦也。"阮元《校勘記》:"'猶婦'上當脫''字。又如《詩經·衛風·碩人》孔穎達疏:"

 

猗嗟云:'頎而長兮'。孔世家云:'頎然而長'。故為長貌。"阮元《校勘記》:"''下脫''

 

字。"

 

清代學者除了為專書做注解和校勘工作之外,還利用讀書劄記的形式,對古書的詞句詮

 

釋和文字校訂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常常有非常精闢的見解。重要的如王念孫的《讀書雜

 

誌》,王引之的《經義述聞》,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等等,這些都是讀上古典籍不可缺

 

少的參考書。

 

學習古代漢語,參閱古書的注解是十分必要的。我們讀古書,能直接讀白文(就是不附

 

注解的文章)固然很好;如果能參考前人的注解來讀,就能體會得更深刻。對先秦的文章,

 

更是如此。阮元曾有一段話談到讀注解的重要:

 

竊謂士人讀書,當從經學始,經學當從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讀注疏不終卷而

 

思臥者,是不能潛心研索,終身不知有聖賢諸儒經傳之學矣。至於注疏諸義,亦有是有非;

 

我朝經學最盛,諸儒論之甚詳,是又在好學深思實事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尋覽之也。(見

 

《十三經注疏》《重刻宋板注疏總目錄》)

 

我們今天讀古書的目的,自然和阮元的時代完全不同。但是讀古書應先接觸先秦作品(其

 

中自然包括所謂經書),讀先秦作品要依靠注解,這個方法在今天仍然是有用的。

 

阮元提到應該依靠注解,但不要迷信注解,這一點尤其重要。實際上不只是對注解,就

 

是對正文也應該如此。古書傳到現在,由於傳寫和其他種種原因,其中常常有錯字。注解家

 

對這些錯字,有的看出來了,有的就不免以訛傳訛,根據錯字做了錯誤的注解。所以我們必

 

須學會判斷古注是非的本領。"五四"後出版了不少古書選本,其中的注解往往利用前人的

 

研究成果,注文大都是用現代口語(或淺近文言)寫的,可供初學古代漢語的人參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古書的注解(上)

下一篇: 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表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