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古書的注解(上)

2010-12-31 |浏览:27782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古漢語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上)

 

 

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

 

般都要參看舊注。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

 

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

 

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鄭玄對先秦的經書,像《周易》

 

《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秦古

 

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秦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

 

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

 

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

 

種注解一般叫做"",也叫"正義"。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魏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范甯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傳、鄭箋的"""",當時都各有特

定的意義,""指闡明經義,""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

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先秦經書的注解一般都比較難讀。這一方面是因為注解家數繁多,各有側重,看法也常

常不一,取捨之間,有時很不容易決定;另一方面是因為注文比較簡略,注解的體例和術語

對一般讀者來說都比較生疏。要想讀懂先秦經書的注解,我們首先要對它們的體例有大致的

了解。

下面我們舉出《詩經·魏風·碩鼠》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明經書注疏的體例(注疏一般都

是用雙行小字排在正文之下。為了保存原樣,正文和注疏一律不加標點):

 

 


正文之下,前面沒有
"箋云"的注是毛傳,如"貫事也""箋云"之後的注是鄭

 

箋,圓圈之後"貫古亂反......"是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對正文和注文的注音(注:《經典釋文》 

 

簡名《釋文》,它彙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給先秦經書(包括《老子》和《莊子》,因為《老子》《莊子》在唐代也被稱為經)所做的

 

注釋(以注音為主,也有少數義訓),經過作者一番選擇,成為我國早期别具風格的注音(兼釋義)總集之一。先秦古籍中的注

 

音,一般都摘自經典釋文。這部書本來是脫離具體注釋对象的一部完整的專著,宋代以後,人們才把它的注釋移到每本書的相

 

應的正文之下。))。[疏]字以下才是孔穎達的疏。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兩本書印行的;宋

 

代以後,為了便於閱讀,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書。注和疏合成一本後,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

 

之後,如果一段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注之後,如果一段中只有一個注,疏就放在一個

 

注之後;上面這個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注之後。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

 

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訖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得我所'""'貫事'""'碩大

 

''是徙'"),然後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有時是直解正文,如"國人疾其君重斂畏人,比

 

之碩鼠......";有時是疏證和發揮毛傳和鄭箋,這里是首先說明毛傳和鄭箋的來源,如毛傳:

 

"貫事也",正義曰:"《釋詁》文",又如鄭箋:"碩大也",正義曰:"《釋詁》文"

 

(《釋詁》指《爾雅·釋詁》,孔穎達認為毛傳和鄭箋這里都是根據《爾雅·釋詁》來注解正

 

文的);接著就考證名物,如"《釋獸》於鼠屬有鼫鼠......"。可見疏的內容是很豐富的。

 

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後來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選集在一起,再加上

 

自己的注解,成為集注或集解,例如何晏注《論語》,就是集解。試舉《論語》第一句為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

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

 

 

其中"馬曰"""指馬融,"王曰"""指王肅。在讀"集解"之類的著作時,首

 

先要細讀它的序,這樣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幾家,"某曰"""指的是哪一個人。(也

 

有序裏沒有提到的,這多半在注中第一次出現某人時用全名,以後只用他的姓。)

 

注解常見的情況有下列四種:

 

第一,釋詞。如上例"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馬融就只注釋了""

 

字。

 

第二,串講。把一句或幾句連串起來講解。如前例鄭箋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兩句

 

作了串講:"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來顧眷我。"這種方式雖然表面上沒有釋詞,但

 

實際上是在串講中附帶地注釋了詞義,如以"""",以""""都是。

 

 

第三,釋詞並串講。這是前兩种方式的同時使用。如上例,"王曰:'時者,學者以時

 

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懌。"王肅不但解釋了""字,並且把"學問時

 

習之,不亦說乎"全句串解了一下。

 

第四,通釋全章大意。如現在流傳的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就是採用既釋字句也釋全

 

章大意的辦法。《孟子章句》每章之後都有"章指""章指"是通釋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章的後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

 

養生喪死之用備足,然後導之以禮義;責己矜窮,則斯民集矣'"。這種辦法,為的是使文

 

章的意義更為明顯,幫助讀者對全章的大意有一個總的了解。

 

要想讀懂先秦經書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經書注疏的體例和注解的各種情況之外,我們還

 

要對經書中的注解術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注解的術語很多,這里不可能一一列舉,我們只

 

介紹幾個較為常見的術語。

 

1.曰,為,謂之  使用這幾個術語時,被釋的詞總是放在"""""謂之"的後面。

 

這幾個術語的作用相同,它們不僅用來釋義,並且用來分别同義詞或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

 

别。例如:

 

《論語·先進》:"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朱熹注:"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

 

《爾雅·釋天》:"穀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

 

《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二穀不升謂之饑,三穀不升謂之饉。"

 

《詩經·術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論語·學而》引此)。毛傳:"治骨曰切,象曰

 

磋,玉曰琢,石曰磨。"

 

《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

 

""""是同義詞,""""""""是近義詞,注釋家有時用

 

"",有時用"",有時用"謂之"來區分它們。在注釋並區分這類同義詞或近義詞時,

 

既可用"",也可用"",也可用"謂之"可見"""""謂之"的作用是相同

 

的。這種"""""謂之"略等於現代漢語的"叫做"

 

2."""謂之"不同,前面說過,使用"謂之"時,被釋的詞總是放在"謂之"

 

的後面,使用""時,被釋的詞則都是放在""的前面。可見這兩個術語的差别是很明

 

顯的。""這個術語,往往是在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的情況下,才用上它。例

 

如:

 

《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孔安國注:"政謂法教。"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何晏注:"後生謂少年。"

 

""的概念比較抽象,故用比較具體的概念"法教"來注釋它;"後生"的概念比較

 

特殊,故用比較一般的概念"少年"來注釋它。這都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原文。

 

3.""字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面。使用""字時,被釋的詞往往是表示某

 

種性質或某種狀態的形容詞。例如:

 

 

《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朱熹注:"沃若,潤澤貌。"

 

《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何晏注:"莞爾,小笑貌。"

 

《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何晏注:"循循,次序貌。"

 

這種""字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的樣子"

 

4.  使用這個術語時,釋者與被釋者往往就是同義或近義的關係。例如:

 

《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毛傳:"側,猶厓也。"

 

《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不平謂何?"箋云:"謂何,猶云何也。"

 

"""",用"云何""謂何";因為""""義同,""""義近。

 

這種""字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等於說。"

 

以上"""""謂之"""""""六個術語,都是單純用於釋義的。

 

5.之言,之為言  使用這兩個術語時,必然是"聲訓";除了釋義之外,釋者與被釋者

 

之間有時是同音的關係,有時是雙聲疊韻的關係。例如: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鄭玄注:"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

 

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朱熹注:"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

 

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

 

""""""除了從意義上分别注釋了""""""之外,釋者與被釋者之間

 

還有語音上的關係:""""雙聲,""""同音,""""同音。

 

6.讀為,讀曰  這兩個術語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字。例如:

 

《詩經·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箋:"泮讀為畔。"

 

《禮記·曲禮》:"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士則提之。"鄭玄注:"綏讀曰妥。"

 

""""是假借字,""""是本字。

 

7.讀若,讀如  這兩個術語一般是用來注音。例如:

 

說文:"噲,咽也。從口,會聲。或讀若快。"

 

有時,"讀若""讀如"的作用和"讀曰""讀為"相同,也是用本字來說明假借

 

字。例如:

 

《禮記·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鄭玄注:"信,讀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讀為""讀曰""讀若""讀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後

 

者則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時也是用本字來破假借字。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漁 父[1]

下一篇: 古書的注解(下)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