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先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出后不久,组织编写了这本《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希望以此指导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本书涉及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本文则仅着眼于本书中关于选修课程的论述,谈了自己对高中选修课程中关于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问题、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开发问题记忆选修课程的评价问题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选修课程;关系;开发;评价
从2001年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至今方兴未艾,2003年教育部正式推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此开始高中语文教育的指导性原则由原来的“大纲”开始步入“标准”的时代。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先生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结合境内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组织编写了这一本《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对这本书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按照本书扉页上的内容介绍就是:“本书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理念,把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规律和要求,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组织内容,展开论述,拓展思维,力求促进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从本书出版至今已有近三个年头,它对我们正在进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贡献究竟有多少,我想这是很难估计的,但不管怎样都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从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当大家都还迷惑于该怎么着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这一著作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就起到了引航的作用,书中的某些思想确实具有现实指导的意义,其价值意义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里,对本书中提到的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并不作过多的评述,仅根据自己对语文教育的肤浅体验和认识,谈谈自己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理解。
这次新一轮高中语文课改,其突出的一大亮点就是选修课程的正式提出。然而,也正因为它是首次出现在全国范围的指导标准里1,所以在这样大范围的统一实施,它必然要面对许多问题,比如标准如何具体实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实际,这都有待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来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2然而,在我们的语言习惯里,似乎选修课程是作为必修课程的对立面而出现,因而这就有必要辨析它们二者的关系。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倪文锦先生认为:“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双翼中的一翼,共同构筑了语文新课程。”3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倪文锦先生的认识非常深刻!
因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充其量是一种平庸的训练,而非人性化的教育,所以两者绝不能偏废。而这也正是基于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既重视学生基础的夯实,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就一定要能够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选修课程看作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附庸,选修课程是和必修课程同等重要的。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是我们更好地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始终关注的问题。
二、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
确实“语文科正式开设选修课还是个新事物”4,在此之前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和经验,所以如何进行选修课程的建设就必须靠新的摸索。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来阐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问题,关于“实验教材的语文选修课设计案例”的论述,他所提到的内容编排模式,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因为这是在大的方向问题上的模式,也是课程设计需要注意的方面;关于“一线教师的选修课开发案例”的陈述,作为个案,我们是可以参考其做法的,只是因为地区文化的差异,照搬却是绝不可行的。
其实,诚如著者所言:“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给选修课程的设计开发留出了比较大的空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万人一本,千人一课’的局面。在保证学生语文学习共同基础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和发展。”5选修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很明确的,现在大家也都知道其必要性,关键是如何开设和开发的问题!
我以为,从课程标准的表述来看,它所论及的五个系列更多关注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多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涵养,是为了避免我们文化的断层!然而,从我们古代的语文教学来看,语文课程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有历史、哲学、美学、伦理、道德、礼仪,甚至还有自然科学的一些方面等,因而我想,我们高中的语文选修课程是否可以按照大学的选修课程模式开展,这样既可以有现成的模式作为样板,另一方面也可以力争做到与大学教育进行衔接,我想这是以后可以继续摸索的。
而具体到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有专章进行了论述6,这里不再赘录。虽然课程标准里的这些建议是针对整个语文学科建设而提出的意见,但是因为必修课程已经有了统编教材,人教社虽然也根据选修课程的五大系列16个模块着手了选修课程教材的编写,但是因为选修课程较诸必修课更具灵活性、选择性,因而其建议也就更多地倾向和适用于选修课程的开发了。
总之,关于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问题,当如温儒敏先生所言的:“一是必须和语文扣紧,就是说,不管是哪个系列,什么课题,都要作为语文来教和学;其二,选修课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应当把更多空间让给学生;也不能把选修当作必修的延长,不宜套用必修课的教法去应对选修。那样,学生肯定没有兴趣。而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选修课能否成功的主要标志。要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多讨论,形式丰富一些。当然,也可以先在考试问题上让学生解放束缚。指定一些范围有必要,但负担尽量考虑小一些,那样才能放得开。”7
三、选修课程的评价
不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需要面对评价的问题。因为“语文教育评价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重视考试的国家,它起着调解语文教学的作用。好的教学评价能引导语文教学走上正确的轨道,反之,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8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著者批判了我们已长期沿用的“回忆式纸笔测验的模式”,认为它“‘无法客观地评定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各种学程设计中的进展情况。而且会使学生误以为这就是期望他们学习的东西。学生可能因记忆具体信息取得良好的测验成绩而受到奖励’,但却因此而丧失了那些更重要的东西,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以及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9同时指出课程评价的范式大体可分为两类: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所谓量化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和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而质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并且著者还进一步指出:“在课程评价领域,由量化评价向质性评价的转换在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10
但是我以为,由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当前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因为要追求公民获得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原则,即便是不甚合理的现行评价措施,在长期内也还将继续存在,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局限性造成的和决定的。而且,是否真的完全采用质性评价的方式就能合理地解决教学评价的所有问题了么?质性评价的方式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呢?当然,也许我们会想到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我们不禁又要问,怎么样来结合?结合是否有意义?是否还有新的评价方式来替代?因为还存在如此多的问题,那么质性评价这一方式本身就已经成为一道无解的数学题了!
我认为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是顺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其时代的特殊性和合理性,我国古代的科举制,虽然在明清时期被垢弊,但是在此之前却是平民走上仕途之路的一种途径!所以,我们就应在历史环境下来评价事物的功过,而不能以现时的眼光来评价历史的是非,更不能以绝对的眼光来揣度未来!因此,我认为质性评价是否可行,这是完全值得商榷的。但是,我们必须认同的本书观点是:“积极地发展质性评价无疑是我们需要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11
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在高中语文课标里有明确的表述,而所有的评价所贯穿的是:选修课程的开设必须要遵循多样选择的原则。即:“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要注意各类选修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突出每个系列的个性,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12所以关于选修课程的评价问题,当如本书所说的:“不管评价什么和怎样评价,其最终成果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语言文字及实践活动表达出来。这样,就为‘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唯有如此,语文评价(包括考试)才有可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发展,真正变化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13
总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一个新的课程形式,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遇到的困难将会更多、更大。而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五个选修系列中,各学校当根据自己目前的教学条件,尽量做到指导教师做好课程开设的前期业务学习的准备,积极主动地探索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新模式。
注释:
1、2、3、4、5、9、10、11、12、13、分见于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208-212页、第214页、第210页、第219页、第232页、第234页、第234-236页、第236页、第236页、第238页;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6—27页
7.温儒敏:《中学语文课改的步子稳一些为好》http://www.pep.com.cn/gzyw/hdzx/zbbd/kbjczth/wzzl/200603/t20060324_250287.htm
8.赵志伟:《高中语文课标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50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赵志伟:《高中语文课标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4.郭根福著:《课程标准语教学大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上一篇: 一枝奇葩香满园
下一篇: 小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