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一枝奇葩香满园

2013-07-01 |浏览:3564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一枝奇葩香满园

——美引领我们走进语文的殿堂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很多语文教师在观念上认为: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不考的内容我一概不教。于是急功近利“唯分而教”的现状出现了,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一篇篇美文分变成了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评价也片面强调听、说、读、写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的一面,忽视了培养学生静心体悟美的过程,忽视了锻炼学生感悟美、表达美的能力。这种现象产生的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用美开启孩子的心扉,没有用美打动学生的心灵,没有引领孩子用美来表露自己的心声。这样的语文教学无疑是缺乏实效性的。

那如何才能是语文课堂具备实效性呢?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

一、触摸大自然,感受自然美

自然美是一种现实的美,它以其真实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语文教师在遇到教材中描写自然美的文章时,不要再把每句、每段的艺术手法翻来覆去的讲解,而应该通过配乐朗诵、视频画面、有感情的美读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课本中比比皆是的自然美:朦胧恬静的荷塘、雄伟奇险的蜀道、波光滟滟的康河、寂寥悠长的雨巷、大浪淘天的赤壁、暗香萦绕的东篱;清静悲凉的故都秋景、色彩斑斓的湘江秋色、密密斜织的梧桐细雨、滚滚逝去的长江流水、雨雪霏霏的归乡之路……大千世界、绚丽多彩,既有雄伟壮阔之美、险峻奇特之美,也有淡雅恬静、轻柔和谐之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笔宝贵财富,引领学生去“触摸春天的心跳”、“聆听夏日的絮语”、“品位秋天的绚丽”、“享受冬天的蕴藏”……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这些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情语”,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这些“景语”不仅能使他们受到大自然的陶冶,激发起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感情,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观察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

二、拨动心弦,体味人文美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人文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样化的。从中我们可以听到爱国诗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慨高歌之美;可以看到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意气风发之美;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廉颇老矣”的沉痛悲叹之美;可以欣赏到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艳之美……读《囚绿记》你能体味到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之情;读《故都的秋》你会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读《我有一个梦想》你会为自己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拥有自由平等和平,对伟大祖国的感激之情;读《陈情表》你会增加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感激之情;读《雨霖铃》你能体味到恋人之间难分难舍的离愁之情……

语文老师在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职演说》时,就“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吾师”引导学生体味蔡元培先生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体味蔡元培先生对北大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在平时的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只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讨论:蔡元培先生提出的这三点对我们今天的学子有什么启示?其中就学生感兴趣的,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树立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到这里,我认为还没有结束,我们还要引领学生来概括蔡元培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从而上升到对人物人文美的体悟:蔡元培是一个博学多识、学贯中西之士;蔡元培是一个爱国的有志之士;蔡元培是一个满怀斗志的改良之士;蔡元培是一个对教育有着科学的、深刻的认识的教育家;蔡元培是一个有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之士。正是这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加深了学生对蔡元培先生的敬仰,真正体悟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震撼人心!才能起到触动学生心灵的作用,也只有在课堂上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他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美的、才能看到身边的美、才知道自己怎样做是美的。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下笔不觉师造化》,(辽宁卷)《数学奇才华罗庚》,(广东卷)《梁宗岱先生》等,都涉及到人物人文美的内容,我想学生如果领会了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这些高考试卷中的人文美也就轻而易举的也能回答出来了。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最具时效性的。

这样的语文课无疑是一锅心灵的鸡汤,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丰富而深刻的人文美,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铸造美的心灵,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生如果能体会到文本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那么在高考时,仿写中出几个优美的语句,阅读文本时一语中的写出有高度、有深度的答案,写出一篇或感人肺腑或论证严密、充满睿智的文章也就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难了。所以我坚信“美育”这朵奇葩,一定会使语文这座殿堂芳香四溢。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教学中最富有审美特征的教学活动,成功的语文教学,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美的陶冶。马克思曾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的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中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有关美学知识的学习,在具有美感特质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艺术的引导下,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把美的理念和学习生活运用于实践,就可以不断地提高欣赏和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审美能力,从而丰富的提高其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探究高中语文爱情题材选文教学的现状

下一篇: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思考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