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古瓷釉中气泡死亡的原因

2016-07-22 04:31:43 | 浏览:10677次
分享到: 

古瓷釉中气泡死亡的原因


 



 

 

瓷器釉中气泡为什么会死亡?这和瓷器烧制成型以后的使用、流传和保存状态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瓷器气泡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通常情况下,瓷器釉中的气泡,有大中小之分。它们主要受到釉层厚度的制约。一般来说,釉层厚,气泡就大。釉层薄,气泡就小。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气泡顶部,都是接近釉面的大气泡。被釉面开片片线穿越而死亡的气泡,则大中小都有。

  自然辩证法认为,物质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状态之中。这种运动和变化,同时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用矿物质烧制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
  刚刚烧造成器的新器,釉面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处于活跃期。活跃分子活动产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会发出一种很刺眼的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贼光”或“浮光”。常听人说某件器物火气太重。这个“火气”指的就是这种“贼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器釉面活跃的分子逐渐逃逸,带走了部分能量,釉面的分子结构也完成了新的组合,由烧造成器时的活跃状态变为稳定状态,新器也就变成了老器。这是内因的作用的结果。

  瓷器被陈设在厅堂,受到温柔阳光的照射和如丝轻风的吹拂,还被人类抚摸,他物擦拭。这些自然和人为因素,使接近釉面的大气泡顶部逐渐被磨破,原来处于真空状态的气泡顶部,出现了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小洞,进而扩展成“一”字形或“十”字形线条状破口。气泡产生“漏气”现象。空气带着尘埃进入气泡,悬浮在空中。这时,原来晶亮的气泡变色混浊起来。釉面原本很“贼”的“光”逐步减弱。进入雨季,干燥的空气被湿润,体积原本很细微,很轻的尘埃也被润湿。悬浮的空气再也无力承受尘埃的重量,它们坠落到气泡底部沉积下来。于是,浑浊的气泡被生活尘埃“染”成黄色、赭红色、灰色或黑褐色。这便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这时候,气泡已经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阶段。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气泡顶部的“一”字形、“十”字形条线破口逐步扩展为圆形大空,如顶部开窗的穹窿形蒙古包。古瓷便完成了气泡死亡的中级阶段。

据资料披露和笔者观察,“大清乾隆年制”款的单色釉鹿头尊的釉中已经出现死亡气泡。

  明代款的瓷器中,有死亡气泡的古瓷器比较普遍。笔者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大明宣德年制”青花豆、“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龙纹十棱洗、“大明成化年制”斗彩鸡缸杯、大明成化年制斗彩“天”字罐、“大明万历年制”五彩罐,宋代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碗、壶,宋代早期越窑青瓷执壶、罐、唐代鲁山花瓷拍鼓等等,釉中都有了死亡气泡。
 
  釉中气泡死亡是基本规律

  观察这些古瓷釉中死亡气泡的分布和分析它们的变化,可以得到气泡死亡和瓷器年代关系的基本规律:
  (1)年代越久远,釉中死亡气泡的分布越多、越密集;
  (2)年代越久远,死亡气泡顶部破裂出现“一”字形或“十”字形线条的越多。
  (3)元青花和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死亡气泡,不是以气泡破裂的形式出现,而是在釉中出现一些白色的棉絮状结晶斑。它们夹杂在釉中气泡群里,象天空中的云团一般,呈自然分布状态。
元青花孔雀穿牡丹纹六棱罐和它釉中微观白色棉状死亡气泡群
  (4)宋代以上古瓷的死亡气泡,基本上已经破裂为一个个圆形坑洞,坑内还沉积着很多生活垃圾。
  (5)并非所有古瓷都有死亡气泡。

  龙泉青瓷釉中很少死亡气泡。这可能与龙泉青瓷胎料较粗和采用多次上釉工艺,包裹在胎体上的釉层粘度很高而且很厚有关。

  一些釉面很温润、底部露胎处明显老化的瓷器,却很少有死亡气泡。究其原因,我以为可能和它们长期被掩埋在密闭的环境中,没有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和流动空气的抚摸,自然老化速度缓慢有关。


气泡,顾名思义是釉中的水分子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则在釉表面形成不少坑凹——叫麻点。釉中水分子多则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则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则釉下可能没有气泡。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古瓷器你会发现,一些瓷器釉下那些原本无色、亮晶晶的圆形气泡,已经变成了暗红色或者黑褐色。有的气泡顶部,还有一条呈“一”字形或者两条呈交叉的“十”字形的短线条。
    这样的气泡,就是我们所说的古瓷器的死亡气泡。


  瓷器釉中气泡是怎样死亡的?

上一篇: 古瓷的气泡和死亡气泡

下一篇: 珠山八友汪野亭真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