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詞類的活用

2010-12-29 |浏览:31857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古漢語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在古代漢語裏,某詞屬於某一詞類還是比較固定的,各類詞在句中的職務也有一定的分

 

工。例如名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動詞經常用作謂語,形容詞經常用作定語、謂語

 

和狀語(《戰國策趙策》:"趙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齊湣王已

 

益弱"),等等。這種情況,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漢語裏,詞類活用的現象比現代漢語更多一些,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

 

言習慣而靈活運用。古書中比較常見的是名詞用如動詞,形容詞用如動詞,名詞用作狀語,

 

動詞用作狀語,等等。由於仿古的關係,在後世古文家的作品裏,還常常可以見到這類活用

 

的情況。在這一節裏,我們準備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名詞用如動詞,(2)動詞、形容詞、

 

名詞的使動用法,(3)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4)名詞用作狀語,(5)動詞用作狀語。

 

(一)名詞用如動詞

[1]這里所討論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動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見下文。 

 

古代漢語名詞可以用如動詞的現象相當普遍。例如:

 

從左右,皆肘之。(左傳成公二年)

 

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四)

 

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戰國策·趙策三)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夫子式而聽之。(禮記·檀弓下)

 

曹子手劍而從之。(公羊傳莊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上面所舉的例子可以分為兩類:前九個例子是普通名詞用如動詞,後兩個例子是方位名詞用

 

如動詞。我們怎能知道某一名詞用如動詞呢?這是由上下文決定的。我們鑒别某一名詞是不

 

是用如動詞,須要從整個句子的意思來考慮,同時還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後有

 

哪些詞類的詞和它相結合,跟它構成什麼樣的句法關係[1]這些,同樣適用於觀察名詞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動  或意動,見下文。。就一般情況說,代詞前面的名詞用如動詞("肘之""面之"),因為代

 

詞不受名詞修飾;副詞特别是否定副詞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2]參看古漢語通論(九)。"遂東"

 

"不君");能願動詞後面的名詞也用如動詞("能水""欲刃")。此外還有一些辨認的

 

方法,比如說,肯定了賓語以後,就會知道賓語前面的名詞用如動詞("脯鄂侯""

 

 

")。

(二)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顧名思義,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並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

 

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作。例如《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驚

 

姜氏",這不是說莊公本人吃驚,而是說莊公使姜氏吃驚。

 

在古代漢語裏,不及物動詞常常有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當它們以使動

 

用法出現在句中的時候,也就能帶有賓語了。例如:

 

焉用亡鄭以陪鄰?(左傳僖公三十年)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以求知罃。(左傳成公三年)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

 

有時候不及物動詞的後面雖然不帶賓語,但是從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動用法。例如

 

《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這個""字是使遠人來的意思。

 

古代漢語及物動詞用如使動的情況比較少見。及物動詞本來帶有賓語,在形式上和使動

 

用法沒有什麼區别,區别只在意義上。使動的賓語不是動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語所代表的人

 

物使它具有這種動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是齊宣王朝見秦楚之君,

 

相反地,是齊宣王使秦楚之君朝見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動詞是使動用法:

 

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傳宣公二年)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

 

"",讀為。)

 

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讀為 yìn。)

 

這些動詞由於後代把它們讀成另一個音,與純粹的及物動詞區别開來,就顯得是另一個詞了。

 

但是後代並沒有改變所有的使動用法的及物動詞的讀音,而且改變讀音的也不限於使動

 

用法的動詞,因此我們不能完全根據古書注解裏的讀音來判斷一個及物動詞在具體的句子裏

 

是純粹的及物動詞或是使動用法。要判斷是純粹的及物動詞或是使動用法,非從上下文觀察

 

不可。試仍以""字為例:《孟子·公孫丑上》:"武丁朝諸侯"和《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將朝王"結構相同。前一個""字是使動用法,後一個""字是純粹的及物動

 

詞。又如《漢書·李廣蘇建傳》:"欲因此降武",《史記·項羽本紀》:"涉間不降楚"

 

前一個""字是使動用法,後一個""字是純粹的及物動詞。我們在這些地方一定要辨

 

認清楚,以免發生誤解。

 

 

使動用法是古代漢語的語法特點之一。它實際上是以動賓式的結構表達了兼語式的內

 

容,我們試把兼語前面的表示"使令"意義的動詞去掉,並把兼語後面的動詞移到兼語前面

 

去,這樣就成了使動。試比較--

 

驚姜氏。

晉侯飲趙盾酒。

                   

顯而易見,使動用法比兼語式的句法精煉。我們這樣分析,只是為了便於了解使動用法,不

 

是說使動用法是由兼語式改造過來的,相反地,在上古漢語裏,這種兼語式反而是罕見的。

 

這一點應該注意。

 

使動用法這個語法特點造成一些特殊現象。舉例說,"勝之""敗之"意義相同,就

 

因為""字被用為一般的及物動詞,而""字是使動用法,"戰勝了他""打敗了

 

"(使他打了敗仗),意義就是一樣的了。

 

在古代漢語裏,形容詞也常常被用如使動,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

 

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字用如使動,意思是

 

使其衣冠正。下面各句中的形容詞是使動用法:

 

今媼尊長君之位。(戰國策·趙策四)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論語·子路)

 

以正君臣,以驚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禮記·禮運)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孟子·梁惠王上)

 

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孟子·滕文公下)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孟子·公孫丑下)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前面我們已經敘述過名詞用如一般動詞的情況。在古代漢語裏,名詞也偶然用如使動。

 

例如: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杜預注:"已死復生,白骨更肉。"

 

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史記·晉世家)

 

第一例"生死""肉骨"為對。"生死"不是並列結構,而是動賓結構,""字是不及

 

物動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死者複生;同樣,"肉骨"也不是並列結構,而是動賓結構,""

 

字是名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白骨生肉。正因為"生死""肉骨"是兩個動賓結構,所以中

 

間能用""字連接。第二例""字是名詞用如使動,意思是使異姓立國。古代漢語裏名

 

詞用如使動的情況非常罕見,這里就不多談了。

 

(三)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

 

所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不是說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

 

 

或狀態,而是主觀上認為他具有這種性質或狀態。例如《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

 

小魯",不是說孔子使魯國變小了,而是說孔子登上東山覺得魯國小了(以魯為小)。再舉

 

一些例子: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齊策)

 

以賢勇知。(禮記·禮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

 

是故君貴五穀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疏)

 

形容詞用如意動,它後面的成分就是它的賓語。從意思上看,"甘其食"就是以其食為

 

甘,"美其服"就是以其服為美。這也是非常精煉的句法。

 

在古代漢語裏,名詞也可以用如意動。名詞用如意動,意思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看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傳僖公八年)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

 

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關於形容詞用如使動和意動,有兩件事情值得注意:

 

第一,我們衡量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意動)和衡量名詞用如動詞,其標準大致相似。

 

就一般情況說,代詞前面的形容詞一定用如使動或意動("富之""輕之""苦其心志"

 

使動,"賤之""甘其食"是意動),因為代詞照例是不被形容詞所修飾的,代詞前面的形

 

容詞只能用如動詞。此外,肯定了賓語之後,就會知道賓語前面的形容詞用如動詞("危士

 

"是使動,"賢勇知"是意動),等等。第二,同一個形容詞在句中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

 

用法,常常是靠上下文來分辨。例如"左右以君賤之也"""字用如意動,因為它不是

 

使之賤的意思;但是《孟子·告子上》:"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字則用如使

 

動,因為它是使之賤的意思。

 

(四)名詞用作狀語

 

我們這里所討論的用作狀語的名詞,是指普通名詞來說的。普通名詞用作狀語,有的表

 

示比喻,有的表示對待人的態度,有的表示處所或工具。下面分别加以敘述。

 

第一,表示比喻。這是拿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動特徵,來描繪動

 

詞所表示的行動的方式或狀態。例如:

 

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狐鳴呼曰:"大楚興,陳涉王。"(史記·陳涉世家)

 

其後秦稍蠶食魏。(史記·魏公子列傳)

 

天下雲集而回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漢書·李廣蘇建傳)

 

 

"人立而啼",意思是像人似的站著啼哭。其餘由此類推。這種用法,修辭的意味非常濃厚。

 

第二,表示對待人的態度。這是把動詞賓語所代表的人,當作用作狀語的那個名詞所表

 

示的人或事物來對待。例如:

 

彼秦者,¼¼虜使其民。(戰國策·趙策)

 

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下)

 

"",指魯繆公。""jí   ,孔子的孫子子思的自稱。)

 

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虜使其民",意思是把秦國的人民當作俘虜(奴隸)來使用。其餘由此類推。

 

第三,表示處所或工具。例如:

 

舜勤於民事而野死。(國語·魯語)

 

童子隅坐而執燭。(禮記·檀弓上)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王車裂商君以徇。(史記·商君列傳)

 

"車裂",用車把人肢體拖裂,是古代的酷刑。"",示衆。)

 

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漢書·霍光傳)

 

上面所舉的五個例子,前三個是表示處所的,後兩個是表示工具的。這類用作狀語的名詞,

 

有的雖然前面可以加上適當的介詞去理解,但是不必認為是省略了介詞。試以"童子隅坐而

 

執燭"為例,如果說成"童子於隅坐而執燭",倒反不大合乎古代的語言習慣了。同樣的,

 

"車裂商君"也不必認為是"以車裂商君"的省略。

 

以上我們討論了普通名詞用作狀語。我們怎能知道某一普通名詞用作狀語呢?用作狀語

 

的名詞和用作主語的名詞一樣,其位置都在動詞(謂語)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況說,凡

 

動詞(謂語)前面的名詞在意思上不能認為是用作主語的,就應該認為是用作狀語。根據同

 

樣的道理,有些名詞性片語,它們在句中的作用,實際上和用作狀語的單個名詞大略相同。

 

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論語·雍也)

 

樂歲終身飽。(孟子·梁惠王上)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在討論古代漢語名詞用作狀語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時間名詞的用法。古代漢語的時間

 

名詞,和現代漢語的時間名詞一樣,它們在句中作為狀語以表示時間修飾,可以說是這一類

 

詞的經常性的職務之一。例如: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

 

夜縋而出。(左傳僖公三十年)

 

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僖公三十年)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戰國策·齊策)

 

這一點,無需多加討論。需要討論的是古代漢語中""""""等字的用法。這些字,

 

按照古代的語言習慣常常被用作狀語,但是,它們用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平時的意

 

義有所不同,已經不是單純的時間修飾。

 

第一,""""""放在具有行動性的動詞前面,有"歲歲"(每年)"月月"

 

(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動的頻數或經常。例如: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孟子·滕文公下)

 

第二,""字放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前面,當"一天一天"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展。

 

例如:

 

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史記·田單列傳)

 

事日急。(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賤妾守空房,相見常日稀。(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第三,""字用在句首主語的前面,當"往日"講,用來追溯過去。例如:

 

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左傳昭公七年)

 

"",指晉平公。"",地名。)

 

日起請夫環,執政弗義,弗敢複也。(左傳昭公十六年)

 

"",韓起自稱。"弗敢複",不敢複求環。)

 

這些用法都不是現代漢語單個的時間名詞""""""所能有的。

 

(五)動詞用作狀語

 

動詞用作狀語的情況頗為罕見。用作狀語的動詞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例如:

 

¼¼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爭割地而賂秦。(賈誼:過秦論)

 

但是動詞用作狀語之後,用""字(或""字)和動詞謂語連接,這種情況就比較

 

多了。例如:

 

夜縋而出。(左傳僖公三十年)

 

坐而假寐。(左傳宣公二年)

 

詠而歸。(論語·先進)

 

子路拱而立。(論語·微子)

 

仰而視之。(莊子·秋水)

 

箕踞以罵。(戰國策·燕策)

 

"箕踞",像簸箕似地蹲坐在地上,這是一種傲慢的姿態。)

 

至於用動賓片語作狀語,那就更多了。它們多數是表示行為的方式的,有一些是表示時間的。

 

有時加""字(或""字),有時不加。例如:

 

 

觸槐而死。(左傳宣公二年)

 

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戰國策·趙策四)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梁惠王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

 

挾太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表示方式)

 

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楊惲:報孫會宗書)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出師表)

 

(以上表示時間)

 

動詞(或動賓片語)用作狀語,在詞序上和連動式一樣,在意思上和連動式不同。連動

 

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後的行為,不分主次,例如"公入而賦"(左傳隱公元年),"入而徐趨,

 

至而自謝"(戰國策·趙策),"右援桴而鼓"(左傳成公二年)。動詞(或動賓片語)用作

 

狀語,是修飾動詞謂語的,有主有次,我們必須細玩文意,加以區别。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王力,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疑問句,疑問詞

下一篇: 人稱代詞,指示代詞,者字,所字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