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通論(十六)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在本節裏,我們談兩個問題: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的聯繫,了解雙 聲疊韻,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古音通假的道理,因此我們先從雙聲疊韻談起。 雙聲,指的是兩個字的聲母相同;疊韻,指的是兩個字的韻相同。例如在現代漢語裏, "珍珠"是雙聲,因為"珍"zhēn 和"珠"zhū的聲母都是 zh;"光芒"是疊韻,因為 "光"guāng 和"芒"máng 的韻都是 ang(韻頭不同也算疊韻)。 在我們接觸上古漢語的時候,問題比較複雜些,因為上古的語音系統和現代的語音系統 不同。我們必須對上古的語音系統有所了解,然後能認識上古的雙聲疊韻。在上一節裏,我 們已經知道《詩經》用韻所反映出來的先秦韻部系統和現代漢語不同;我們還應該知道先秦 的聲母系統也是和現代漢語不一樣的。這樣才不至於把上古的雙聲疊韻和現代的雙聲疊韻混 為一談。舉例來說,"芣苢"在上古是疊韻,同屬之部,但現在卻不是疊韻,普通話念作 f ó uyǐ。"知識"在今天是疊韻,上古卻不是,"識"字屬有韻尾-k 的職部,"知"字卻 屬沒有韻尾-k 的支部,今天的廣州話仍然反映這種情況。又如"微妙"在先秦是雙聲,因 為它們的古代聲母都是 m;"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雙聲,因為威字在先秦屬於零聲母,而 望字的聲母是 m。當然,古今音的系統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輾轉"古今都是疊韻, "栗烈"古今都是雙聲。但是在許多情況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為了便於了解上古的雙聲 問題,我們有必要對先秦的聲母系統有所了解。 依照傳統的說法,有所謂三十六字母,字母實際上就是聲母;古代沒有拼音字母,所以 只好找出三十六個漢字作為聲母的代表。這三十六個字母是:見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 娘,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影曉匣喻,來日。這三十六字母大致 反映了唐宋時代漢語聲母系統的情況。至於上古的聲母系統,據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個。拿 三十六字母來比較,有的要合併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合併的有兩類:一是知徹澄娘要與 端透定泥合併,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都是雙唇音。分化成兩類的, 首先是照穿床審四個字母,其中一類接近精清從心,是齒音;另一類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 唐宋以後的喻母在上古也分為兩類,一類與匣母相同,另一類接近定母。現在將這三十二個 聲母按舊時的分類列表如下: 附圖: 本書附錄四按三十二個聲母分别列舉了一些常用字,可供參考。疊韻既是 同韻部的字,也可以查閱本書附錄三《上古常用字韻部歸類表》。 雙聲疊韻和上古漢語的構詞法有密切的關係。上古漢語裏的雙音詞比現代漢語要少得 多,而在這些雙音詞中,除了疊音詞(如"夭夭")之外,不少雙音詞的兩個音節有雙聲疊 韻的關係。這些雙聲疊韻詞大都用來描繪聲色形狀,古書注解常常用貌字來解釋。例如《詩 |
經·周南·關睢》:"參差荇菜,左右流之。"朱熹注:"參差,長短不齊之貌。"這種詞, 古人稱為"連綿字"。連綿字雖然也有不屬於雙聲疊韻的(如浩蕩、滂沱),但是,屬於雙 聲疊韻的連綿字占絕大多數。例如: (一)雙聲:參差(關雎)、踟躕(靜女)、栗烈(七月)、觱發(七月)、繽紛(離騷)、侘傺(哀郢)、 容與(哀郢)、憔悴(漁父)、突梯(卜居)、滑稽(卜居)、猶豫(趙策)、便嬖(孟子·梁惠王上) (二)疊韻:窈窕(關雎)、虺隤(卷耳)、窈糾(月出)、憂受(月出)、夭紹(月出)、顑頷(離騷)、 須臾(哀郢)、嬋媛(哀郢)、觳觫(孟子·梁惠王上) (三)雙聲兼疊韻:輾轉(關雎) 除了形容詞性的連綿字以外,還有名詞性的連綿字。例如: (一)雙聲:蟋蟀(七月)、蝃蝀(蝃蝀)、蒹葭(蒹葭)、伊威(東山) (二)疊韻:崔嵬(卷耳)、芣苢(芣苢)、倉庚(七月)、蠨蛸(東山)、薜荔(山鬼)、鎡基(孟子· 公孫丑上) 以上所說的是純粹的雙音詞。此外還有一些經常用在一起的同義詞或近義詞也往往有雙 聲疊韻的關係。例如: (一)雙聲:玄黃(卷耳)、說懌(靜女)、灑埽(東山)、鞿羈(離騷)、饑饉(論語·先進)、親戚(孟 子·公孫丑下)、妻妾(孟子·離婁下)、肯綮(莊子·養生主) (二)疊韻:涕泗(澤陂)、經營(何草不黃)、貪婪(離騷)、剛強(國殤) 在上面的例子中,有些非常接近連綿字,如玄黃、剛強等,有些顯然只能算兩個詞,如 妻妾、灑埽、涕泗等。 雙聲疊韻的應用範圍是非常廣泛的。除許多雙音詞和成對的同義詞、近義詞有雙聲疊韻 的關係外,古人還利用這樣的連綿字來加強詩歌的音樂性。《關雎》用了一個疊音詞和八個 雙聲疊韻的連綿字,就是一個例子。《月出》更是一首具有特殊風格的雙聲疊韻詩,三章內 容雷同,只是運用雙聲疊韻法,化一章為三章,從而取得了回環反復的效果。 雙聲疊韻的分析是和語音系統的描寫相聯繫的。前人對上古聲母和韻部的分合,看法不 盡相同,因此在具體分析某些字是否雙聲疊韻時,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例如脂微不分的古 音學家就認為"伊威"不但是雙聲,而且是疊韻;質月不分的古音學家就認為"栗烈""觱 發"也都是雙聲兼疊韻。古韻分部,越早的古音學家分得越少;聲母分類也並不一致。因此 前人談雙聲疊韻一般都是比較寬,聲母或韻部相近而不盡相同的;也認為是雙聲疊韻。這是 值得注意的。 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裏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語言裏的 "詞"是音義的結合物,古人在記錄語言裏的某一個"詞"的時候,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 的字來書寫,有時寫成這個樣子,有時寫成那個樣子。兩個字形體不同,意義不同,只是由 於聲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來代替乙字。例如早晨的 zǎo(注:這是現代漢語的讀 音;至於上古怎樣讀,還沒有定論。),這個詞本該寫成"早",但是《孟子·離婁下》:"蚤 |
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卻寫成"蚤",《詩經·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也寫成 "蚤"。"蚤"的本義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寫成"蚤",只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在 記錄語言裏 ZǎO(早,早晨)這個詞的時候,"早""蚤"二字通用。從"蚤"字說,它 所以當"早晨"講,也只是因為它和"早"聲音相同,被假借為"早",借用了"早"的意 義。換句話說,"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義。總之,古音通假是古 書裏字形分歧的現象之一,這種現象需要從上古語音的角度加以說明。 假借字的產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本有其字,而人們在書寫的時候,寫了一個同 音字,如:表示"小擊"的意思本字是"攴",人們書寫時寫作"剝",《詩經·豳風·七 月》:"八月剝棗。""剝"是"攴"的假借字。第二種是本無其字,從一開始就借用一個 同音字來表示。如:(一)第一人稱代詞沒有一個本字,從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一種鋸類工 具的"我"來表示,後來一直沿用,並沒有為它再造字,也沒有為表示"我"字本義的那個 詞造字。(二)"躲避"、"開闢"、"邪僻"等意義也都沒有本字,只是借用本義是"法" 的"辟"字來表示。為了文字表達的精確,後來為"躲避"的意義造了"避"字,為"開闢" 的意義造了"辟"字,為"邪僻"的意義造了"僻"字。"避、辟、僻"等字都是後起的區 别字,不能認為是"辟"的本字,不能說"辟假借為避"等,因為"辟"和"避、辟、僻" 等不是在同一個歷史平面上產生的。(三)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 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沒有為這個疑問代詞造字,而是替 "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衰弱、衰滅"的意義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 義是"蓑衣"的"衰"字來表示。後來沒有為"衰弱、衰滅"這個意義造字,而是為"蓑衣" 這個意義造了"蓑"字。我們不能認為"熟"是"孰"的本字,"蓑"是"衰"的本字, "孰"是"熟"的假借字,"衰"是"蓑"的假借字。如果這樣認為,那是不合乎漢字發展 的歷史事實的。 還有一種情況,為一個字的引申義造的後起區别字和這個字之間的關係,根本沒有假借 的關係,而被人們誤認為假借。如:"坐"字的本義是"坐下",引申為"座位"的意思, 後來為這個引申義造了區别字"座"。我們決不能認為"坐"假借為"座","座"是 "坐"的本字(注:有人說,本字就是專用字。這牽涉到"本字"的定義問題。古人所謂本 字,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反對的不是"本字"這個名稱,反對的是把這種現象認為是通假。)。 下面再舉一些假借字的例子: "唯"字的本義是答應(《說文》"唯,諾也"),所以從口;"惟"字的本義是思惟(《爾 雅》:"惟,思也"),所以從心"維"字的本義是維繫(《爾雅》:"維,系也"),所以從 糸(Mì,糸就是絲)。這三個字的本義是互不相通的。《論語·里仁》:"曾子曰:'唯'"; 這個"唯"不能換成"惟"或"維"。《詩經·大雅·生民》:"載謀載惟"(又考慮,又思 惟);這個"惟"不能換成"唯"或"維"。《詩經·小雅·節南山》:"四方是維";這個 "維"不能換成"唯"或"惟"。但是這三個字都經常被借用為句首或句中語氣詞。例如: |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論語·述而) 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 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孟子·滕文公上) 髧彼兩髦,實維我儀。(詩經·鄘風·柏舟) 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詩經·秦風·黃鳥) 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詩經·小雅·節南山) 《左傳》和《論語》比較喜歡用"唯",《孟子》用"惟",《詩經》用"維"。《詩經· 大雅·文王》:"其命維新",《孟子》引用時寫成"其命惟新"。由此可以引出結論:(1) 假借字的形式比較自由,往往只要同音或音近就行;(2)但是也要根據習慣,在同一地域和 同一時期,寫法還是相當一致的。 麋,本義是鹿一類的動物。《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假借為 "眉",《荀子·非相》:"伊尹之狀,而無須麋。" 惠,本義是仁慈,恩惠。《論語·里仁》:"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假借為"慧"。《列 子·湯問》:"甚矣,汝之不惠。" 歸,本義是女子出嫁,《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假借為"饋" (饋),即贈的意思,《論語·陽貨》:"歸孔子豚。" 直,本義為曲的反面,《詩經·小雅·大東》:"其直如矢。"假借為"特"(但),《孟 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何,本義是負荷,《詩經·小雅·無羊》:"何蓑何笠。"假借為疑問代詞,表示"什麼"。 《左傳·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由,本義為"從",《論語·雍也》:"誰能出不由戶。"假借為"猶",《孟子·梁惠 王下》:"今之樂由古之樂也。"《孟子·公孫丑上》:"以齊王由反手也。" 曾,本義為乃(副詞),《論語·先進》:"曾由與求之問。"假借為"增",《孟子·告 子下》:"曾益其所不能。"又假借為"層"。《楚辭·招魂》:"曾台累榭。" 辯,本義為巧言(依《說文》則本義為治),《禮記·王制》:"言偽而辯。"假借為"辨", 《墨子·非攻》:"則以此人為不知黑白之辯矣。"《莊子·秋水》:"兩涘渚崖之間,不辯 牛馬。"《孟子·告子上》:"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朱熹集注本"辯"作"辨")。 輮,本義為車綱(車輪的外匡)。假借為"煣",《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 輪,其曲中規。" 矢,本義為箭,《說文》:"矢,弓弩矢也。"假借為"誓",《詩經·鄘風·柏舟》:"之 死矢靡它。" 慝,本義為奸慝,《國語·魯語》:"下無奸慝。"假借為忒,《詩經·鄘風·柏舟》:"之 死矢靡慝。" |
具,本義為具辦,《說文》:"具,共置也。"假借為"俱",《詩經·小雅·節南山》: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舟,本義是船。假借為"周",《詩經·大雅·公劉》:"何以舟之?" 時,本義是一年四季的季,《說文》:"時,四時也。"假借為"是",《詩經·周頌· 嘻嘻》:"率時農夫,播厥百穀。" 晁,本義是一種水生動物,《說文》:"晁,匽晁也。"假借為"朝",《楚辭·哀郢》: "甲之晁吾以行。" 假借字的形成,根據這樣一個原則:語音必須相同或相近。有時候假借字典本字雖然也 可以只是雙聲或者疊韻,但是如果韻部相差很遠,即使是雙聲,也不能假借;如果聲母相差 很遠,即使是疊韻,也不能假借。就上面所舉的例子來說,早、蚤,唯、惟、維,惠、慧, 由、猶,曾、增,辯,慝、忒,具、俱,舟、周既然完全同音,自然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 輮讀平聲,煣讀上聲,它們之間都只有聲調上的差異,也沒有什麼問題。直和特古音同屬職 部,它們的上古聲母都是定母,可以說既是雙聲,又是疊韻。其餘各例都可以作類似的分析。 可見假借字必須是同音字,至少也要是聲音十分相近的字。這是假借字的原則,也是所謂古 音通假的原則。 古音通假的現象,古書裹常見。不明瞭古音通假,就難免望文生訓,誤解古書的原意。 例如"歸孔子豚"的"歸"就很可能誤解為"歸還"的"歸","八月剝棗"的"剝"就很 可能誤解為"剝皮"的"剝",等等。清代的學者王引之說:"學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 順;依借字解之,則以文害辭。"(注:王引之:《經義述開》卷三十二,《經文假借》條。)王引之的意見 無疑是正確的。運用古音通假的原則來研究古書的詞義,可以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上文所談 的假借字,是一般讀古書的人都懂的,都同意的。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古音通假的原 則,發現前人所沒有發現的假借字,說明前人所沒有說明的問題。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 等人就善於這樣做,他們能夠擺脫字形的束縛,從聲音上去尋求古義。他們把古代漢語當做 有聲的語言來處理,不是僅僅當做文字來處理,這是他們比前人更科學的地方。他們實際上 是把訓詁學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 現在我們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古音通假的原則在訓詁學上的運用。 《戰國策·楚策》:"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王念孫說:"以其類為招, 類當為頸字之誤也,招,旳也,言以其頸為准旳也。"王念孫之所以會這樣說,一方面是因 為他看出了一例兩條確證:《呂氏春秋·本生》:"萬人操弓,共射一招",高誘注:"招, 埻旳也,"以及《文選》阮籍《詠懷詩》注引此作"以其頸為旳"。另一方面還因為他看出 了招和旳古音十分近似,招古屬照母,旳古屬端母,發音方法相同,發音部位接近;招古韻 屬宵部,旳古韻屬藥部,農藥二部關係十分密切,依照古音通假的原則,它們自然是可以通 的。 《左傳·昭公元年》:"不靖其能,其誰從之。"杜預注:"安靖賢能,則衆附從。" |
王引之不同意杜預對"靖"字的解釋,他認為"其能"既然是指上文"處不辟汙,出不逃 難"的群吏,那末說"安靖其處不辟汙,出不逃難,則文不成義矣"。他還看到文中既有"靖 其能",又有"賞其賢";既說:"子若免之,以勸左右,可也";又說:"請免之以靖能 者。"因此斷定"靖與賞意當相近","有表章風勸之義","當讀為旌"。王引之為什麼 敢於斷定"靖"就是"旌"呢?這是因為"以六書之例求之,靖從青聲,青從生聲,旌亦從 生聲。故旌字得通作靖"。也就是說,王引之是根據古音通假的原則,"靖"和"旌"同在 耕部,聲母也很相近,"靖"是從母字,"旌"是精母字。 《詩經·豳風·七月》:"八月斷壺,"毛傳:"壺、瓠也。"殼瓠同音,壺是瓠的假 借字,這是大家都同意了的。朱駿聲更進一步說明"瓠即壺盧之合音"。壺盧就是葫蘆。朱 駿聲之所以認為瓠是葫蘆的合音,正是由於瓠字和葫字同音之外還有它和蘆字疊韻。 古音通假的原則在訓詁學上雖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產生了一些流弊。原因是有些 學者沒有嚴格遵守古音通假的原則,他們把雙聲疊韻看成萬應靈丹,主觀地肯定某一意義, 再去找雙聲疊韻的證據。有時候,甲字和乙字難是雙聲,但是韻部相差很遠;有時候,二字 雖然讀音相近,甚至相同,但是沒有其他證據,單憑語音方面的近似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例如上文所舉王念孫證明招的相通,如果沒有《呂氏春秋》"萬人操弓共射一招"的確鑿證 據,單憑雙聲疊韻,那就完全缺乏說服力了。 在初學古代漢語的時候,自然還不能要求正確地運用古音通假的原則。本節闡述古音通 假的理論,只是為了更透徹地了解文選的注解罷了。 |
上一篇: 《詩經》的用韻
下一篇: 卜 居[1]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