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以其古朴的哲学智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时至今日,道家智慧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思想根基中,不时地指导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其创始人老子“不言之教”、“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为而治”、“不自见,不自是”、“自知之明”等思想,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的选取方面,亦具有不小的现实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从中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还有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是仅靠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理性的分析和机械的讲解就能解决的,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诱导学生去想象、理解和体验,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老子在教育人方面提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主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他认为人才的培养不应当采用过多的干预行为,而应当遵循人类成长的自然规律。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不是做优秀的演员,而是做智慧的导演,适时而言,适时而行,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正如老子所言:“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在不动声色中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和个性特点的不同,还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与老子的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老子认为万物都存在着差异,“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活动。在处理学生的个性差异的问题时,力求做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不放弃差生。教师应当以包容之心对待不同的类型学生,如老子所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往往把目光倾注在优生身上,而忽略了学困生的存在。这种不自觉的歧视行为不仅伤害了学困生的心灵,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因其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不同,必然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为此,我们要树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思想意识,关注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长。
老子提出“不弃人”的思想:“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所具有的潜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用宽宏大度的胸怀,接纳所有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语文学习重在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懂得了词语的意思,才能分析语句的含义;理解了语句的含义,才能读懂文章的要旨;读懂了文章的主题,才产生与作者的共鸣。同时,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学也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也深知循序渐进的规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诫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学习,注重点滴积累,才能走向成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认为万事都应从易到难去解决,“企者不久,跨者不行”,急于求成,不切实际地盲目进取只会导致失败。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光靠教师在课堂的讲解、灌输,难以使语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养,而是靠学生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学习、体会、理解和运用语言,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界定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语文学习过程。语文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机械、禁锢式的管理模式难以达到语文课堂的管理效果,民主、开放式的课堂管理才能释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构建民主、开放式的课堂模式中,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老子认为应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要做到清静无为,就可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我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管理,万万不可肆意妄为,只有这样才能做成一切事情。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不凭主观臆断,胡乱作为,把本应活跃的语文课堂上成一言堂的“八股私塾”。在语文课堂管理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小组机构的管理作用,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调动积极性,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来获得语文知识、情感体验和理性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情感体验固然不可少,但彼此间的交流也相当重要。语文课程在与时代、社会、家庭的依存关系上,远远超过该学科,其所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仅个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去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分析,难免显得势单力薄。《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交流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加深体验。
老子认为谦虚是处世美德,“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告诫我们:不可自以为是,而应当听取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老子提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其中“不出户,知天下”并不是指个人闭门造车的空想,而是善用众智、众力以实现“知天下”的英明决策。老子这种谦虚、合作的精神为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老师在课堂实施小组学习时,通常是把优生与学困生进行搭配分组,以达到成绩平衡、学力平衡的效果。与学困生一起学习,优生切忌摆出一副自高自大的姿态,正如老子所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优生的谦虚态度能够获得学困生的敬佩与拥戴。相反,与优生一起学生,学困生也无需持有自卑、抵触的心理,而应当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与优生交流,切忌“不知知”(《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的不懂装懂的态度。小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有如老子所说“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时,小组合作学习将可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气氛进行,并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老子的哲学智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闪烁着熠熠光辉,巧用其“不言之教”、“无为而治”、“自知之明”等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选用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集思广益、合作探究等策略,可以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表达能力训练
下一篇: 探究高中语文爱情题材选文教学的现状
时代传媒集团 时代传媒杂志社 奔流编辑部 主办
全息数字科技 技术支持